工傷賠償是什麼樣的? 最高賠償額是多少?

發布 社會 2024-05-05
1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如果是工傷,將首先申請工傷認定,賠償金額只有在等待考核級別後才能確定。

    1、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公司需在事故發生後乙個月內申報,如公司不申請,工傷職工或其近親屬應當在一年內申請認定。 需提交的材料:工傷認定申請表、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係證明、醫療診斷證明等;

    2、受傷後有影響勞動能力的殘疾比較穩定的,申請人應當申請勞動能力鑑定,並向設區(一般設在同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提出申請;

    3、根據殘疾程度不同,獲得的賠償也不同。 主要補償為:醫療費、一次性傷殘津貼、一次性就業津貼、一次性醫療津貼、停工期間工資、伙食費、護理費等;

    4、工傷權益保護程式很多,如果不熟悉,最好委託律師**。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工傷保險適用於特定受益人。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規定,工傷職工的親屬享受下列待遇:

    1)從工傷保險中支付當地員工平均工資6個月的喪葬補貼**;

    2)受撫養親屬每月領取工傷保險撫卹金**:按上述標準領取配偶工資40%、其他親屬工資30%、老人或孤兒10%;

    3) 從當地雇員工傷保險的平均工資中領取48至60個月的一次性工傷死亡津貼**。

    本人的薪金是指工傷雇員在意外發生前12個月內的平均月薪; 工資標準不得低於當地員工平均工資的60。 受撫養親屬養恤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調整一次。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補償水平沒有高低之分,關鍵是要看殘疾程度。

    但是,對於人身傷害賠償,工傷賠償具有人身傷害賠償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

    1.不承擔責任的原則。

    工傷的認定和賠償與勞動者在工傷過程中是否有過錯無關,若工傷是因勞動者操作失誤造成的,也可以認定並享受相應待遇; 在人身傷害賠償中,如果受害人有過錯,他或她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2.堅持不懈。

    被認定為1-4級工傷的勞動者可以依法辭職,除了享受工傷賠償外,還可以定期領取工傷福利,直至退休年齡,而大部分人身傷害賠償是一次性支付的,即使造成併發症,也需要提供證據再次要求賠償。

    因此,一般而言,如果同時構成工傷和人身意外傷害(一般為交通事故或侵權責任),工傷的待遇一般高於侵權傷害。

    但有一點:在工傷事故中,如果是侵權傷害(如保安員在執行職務時被違法者毆打)或交通事故(如在上班途中被車撞),工傷保險只承擔補充責任,即優先給予事故傷害, 即侵權待遇優先於工傷,只有在侵權責任賠償不足的情況下,工傷才承擔補充責任。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無論哪個更高,首先要區分法律關係是勞動關係、勞動關係還是勞動關係。如果為了追求高額賠償而弄錯了法律關係,會增加你的訴訟成本,拖延時間,最後,你將不得不經歷你想重聚的法律關係。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一般來說,工傷的賠償標準較高,但您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主張自己的權利。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工傷賠償標準較高。 如果您需要幫助,請致電或到辦公室進行面對面的面試! 我們公司可以接受當事人的全權委託,當事人不需要出面!

  7.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如果你想弄清楚你是受僱於承包商還是承包商,如果承包商親自雇用你,那麼你只能進行人身傷害賠償,屬於民政範圍,你需要去法院上訴,如果是工程承包商(具有法人資格, 營業執照),如果你是有工作的,那麼你需要向當地的工傷部門申請工傷鑑定,一般來說,工傷賠償的標準比較高,在訴訟中申請工傷手續比較麻煩,首先要申請工傷,然後,評估工傷等級, 結果出來後,需要向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仲裁部門提出工傷賠償申請,裁決後,如果一方不滿意,則 民事賠償應當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提出民事損害賠償。

  8.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發生的基本關係是不同的。

    工傷的前提是勞動關係,這裡的“勞動關係”是法律特有的概念,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勞動,而是適用勞動法的關係。

    人身傷害是在雇用、幫助或簽約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

    補償標準不同。

    在工傷案件中,城鄉居民沒有區別; 一般來說,工傷的賠償金額高於人身傷害的賠償金額。

    普通人身傷害案件,賠償標準應根據城鄉居民計算。 (網友提供:內蒙古不區分戶籍類別)。

    適用法律各不相同。

    工傷按《工傷保險條例》及配套勞動法律法規的調整;

    一般人身傷害案件適用《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和《人身傷害司法解釋》。

    加工機制不同。

    工傷由勞動行政部門、勞動仲裁機構處理。

    一般人身傷害由法院直接受理和審判。

    殘疾評估機構則不同。

    工傷由勞動鑑定委員會鑑定,適用標準為《勞動能力鑑定的職工工傷和職業病殘疾等級》。 一般來說,對於同型別傷害,工傷的殘疾程度比交通事故等的殘疾程度對受傷者更有利。

    一般人身傷害由司法鑑定機構鑑定,適用的標準是人身傷害或交通事故鑑定標準:《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傷人員傷殘鑑定標準》(GB18667-2002)和《醫療事故分級標準(試行)》。 (對於同一傷害,勞動鑑定標準比司法鑑定高一級)。

    舉證責任是不同的。

    根據法律規定,當對勞動者的工傷事實、服務年限、工資標準發生爭議時,用人單位應承擔舉證責任,即舉證責任倒置。 如果用人單位無法提供證據,將直接受理勞動者的訴求。

    一般人身傷害案件,受害人對自己的傷害和工資標準負有舉證責任,如果被害人不提供證據,則必須承擔不利後果。

    賠償的主題是不同的。

    工傷的一方當事人是有勞動關係的勞動者,另一方當事人是有法人資格的企業或個體經營者(必須有營業執照,如果專案是層層分包的,由具有法人資格的用人單位承擔)。

    一般而言,人身傷害案件的主體可能是自然人。 一般而言,自然人的補償能力遠低於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或個體經營者。

    職責分工不同。

    無過錯責任原則適用於工傷,即過失責任不分配給員工。

    一般來說,人身傷害應根據雙方的過錯程度進行劃分(例如,37 個開放,28 個開放)。

    以上知識就是對“工傷賠償和人身傷害賠償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你有法律問題想諮詢,可以關注非訴訟、私信諮詢。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法律分析:駕照被交警暫扣,不能再開車,再次駕駛屬於無證駕駛。 以偽造、變造或者其他違法方式取得的駕駛執照,被燒毀或者過期一年以上,或者被吊銷、吊銷或者撤銷駕駛執照的,認定為無證駕駛。

    無證駕駛的處罰:未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駕駛機動車,或者在吊銷、吊銷機動車駕駛證期間駕駛機動車,或者未取得機動車駕駛證或者被吊銷、暫扣機動車駕駛證的, 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可以拘留十五日。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九條 駕駛機動車,應當依法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申請機動車駕駛證,應當符合公安部門規定的駕駛證條件; 考試合格後,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頒發相應類別的機動車駕駛證。

    持有境外機動車駕駛證,符合公安機關規定的駕駛證條件,通過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科考試淘汰的,可以在中國發給機動車駕駛證。

    駕駛人應當按照駕駛證上記載的允許駕駛型別駕駛機動車; 駕駛機動車時,應隨身攜帶機動車駕駛執照。

    除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沒收、扣留機動車駕駛證。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工傷可以按以下方式賠償:勞動合同終止或解除時一次性醫療補助; 對不能自理的,勞動能力考核委員會確認的生活照顧費; 醫療費用和工傷費用; 協調區外就醫的交通、住宿、交通費用; 安裝和配置殘疾輔助裝置的費用; 其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三十八條。

    因工傷發生的下列費用,按照國家規定從工傷保險中支付

    (一)醫療費用、工傷費用;

    2)住院餐補助;

    (三)協調區外就醫的交通、住宿費用;

    4)為殘疾人安裝和配置輔助器具的費用;

    5)對不能自理的,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的生活照顧費用;

    6) 1至4級殘疾雇員的一次性傷殘津貼和每月傷殘津貼;

    (七)勞動合同解除、解除時享受的一次性醫療補助;

    (八)因公死亡時,撫卹金、受撫養親屬撫卹金和未亡家屬領取的工傷死亡津貼;

    9)勞動能力考核費。

相關回答
6個回答2024-05-05

對殘疾等級進行鑑定的,以殘疾等級鑑定結果為準,只有鑑定結果才能作為賠償依據。 如果是工傷,還需要申請工傷認定,在確定為工傷後,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規定進行賠償。

8個回答2024-05-05

建議您到當地勞動監察大隊投訴或直接到當地勞動仲裁委員會提交仲裁申請,以保護您的合法權益,您可以撥打12333諮詢您當地的勞動部門了解詳情,以上兩個地方都是免費的,無需花錢!

18個回答2024-05-05

我從事的是人類事務業務,我在這裡適合你,也許我可以幫你! >>>More

6個回答2024-05-05

可以申請工傷認定和傷殘鑑定,並根據傷殘鑑定結論要求相應賠償。 >>>More

8個回答2024-05-05

無法判斷,因為工傷鑑定具體要看傷者**後是否有功能障礙,以及他對醫療和日常生活護理的依賴程度等,如果不知道受傷職工的狀態,就無法判斷傷殘程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