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死亡賠償是否以現金支付?

發布 社會 2024-08-12
6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1.不一定是現金,但也可以通過轉賬支付,具體支付方式由當地勞動部門決定。

    2.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因工死亡者可獲得約50-60萬元的賠償金,父親60歲以上、母親55歲以上無生活**者,可領取供養親屬每月撫卹金,直至二老去世。 而那些有孩子的人也可以領取受撫養親屬的每月養老金,直到他們年滿 18 歲。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 職工因公死亡的,其近親屬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中領取喪葬補貼、受撫養親屬撫卹金和一次性工傷死亡補助金:

    1)喪葬補貼為上一年度全區員工平均月工資的6個月;

    2)受撫養親屬的養恤金,應按照勞動者自身工資的一定比例支付給因公殉職且不能工作的勞動者的主要生活資料。標準是: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月30%,每個孤獨或孤兒的老人或孤兒每月10%。

    經核定的受扶養親屬養恤金總額不得高於因工作期間死亡的雇員的工資。 親屬的具體贍養範圍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傷死亡津貼標準為城鎮居民上一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2.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一般都是用你的銀行卡支付的,不用銀行卡也可以做,以後也可以用銀行卡支付,可以支付一部分現金,但協議上必須註明多少現金,銀行卡轉賬多少。

  3.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法律分析:喪葬費、受撫養親屬撫卹金、工傷死亡補助金是勞動者因工傷死亡後,勞動者的直系親屬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可以領取的工傷保險待遇。 職工因公死亡的,其直系親屬應當按照下列規定領取喪葬津貼、受撫養親屬撫卹金和工傷保險**一次性工傷死亡補助金。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視為工傷:

    1)因工作原因在工作時間及工作場所發生事故受傷的;

    2)在工作時間前或下班後在工作場所從事與工作有關的準備工作或收尾工作時發生事故受傷的;

    3)在工作時間內和工作場所因履行工作職責而遭受暴力或其他事故傷害的;

    4)患有職業病;

    5) 外出工作時因事故受傷或下落不明;

    (六)在上下班途中,發生與其不負有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涉及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的事故,受傷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情形。

    第三十條 職工因工傷事故或者患職業病的,應當給予工傷治療和醫療待遇。

    員工因工受傷,應當到已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遇緊急情況可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進行急救。

    **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專案、工傷保險藥品清單、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要求的,從工傷保險中支付**。 《工傷保險診療專案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衛生行政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等部門規定。

    職工因工傷住院伙食補助,以及工傷職工在協調區外就醫所需的交通、住宿、住宿費,由工傷保險支付,支付標準由協調區人員規定。

    工傷職工無權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辦理。

    工傷職工到已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工傷**的,符合要求的,從工傷保險**中支付。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如果公民的死亡是人身傷害造成的,那麼侵權行為人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民事責任的賠償之一就是死亡賠償。

    如果公民的死亡是人身傷害造成的,那麼侵權行為人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民事責任的賠償之一就是死亡賠償。 但知道誰來支付這筆死亡賠償金,恐怕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問題。 所以今天,律師就給大家解釋一下,誰來支付工傷死亡的賠償金。

    事實上,主張支付工傷死亡賠償金的問題應該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普通圓形纖維的賠償方:

    如果職工因工傷死亡,那麼一般情況下,賠償金一般會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確定為社會保險機構,賠償金由工傷保險支付**。 如果用人單位不參加工傷保險,則賠償標的物將轉移給用人單位。

    二、交通事故造成的工傷事故的賠償人:

    這種情況比較複雜,可以細分為三種情況。

    1)交通事故賠償金已支付醫療費、喪葬費、傷殘器具、工資損失的,用人單位或工傷保險經紀機構不予支付相應撫卹金。但是,如果企業或工傷保險代理機構已經提前支付了相關費用,則需要事後償還。

    2)交通事故賠償金支付的死亡賠償金低於工傷保險一次性工傷死亡補助金的,企業或工傷保險代理機構需要補足差額。

    3)因交通事故肇事者逃跑或其他原因,造成交通事故傷害的職工不能獲得交通事故賠償的,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應給予受傷人員工傷保險待遇。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工傷死亡賠償金的支付方式有三種:1、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由工傷保險支付**; 2、用人單位不參加工傷保險的,由用人單位支付; 3、根據省級安全生產規定,除上述工傷保險金外,死亡賠償金由用人單位支付。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 職工因公死亡的,其近親屬應當按照下列規定領取喪葬補助金、受撫養親屬撫卹金和工傷保險**一次性工傷死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上年度勞動者全年平均月工資的6個月; 2)受撫養親屬的養恤金,應按照勞動者自身工資的一定比例支付給因公殉職且不能工作的勞動者的主要生活資料。

    標準是: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月30%,每個孤獨或孤兒的老人或孤兒每月10%。 每個受扶養親屬的核定養恤金總額不得高於因公死亡的雇員的工資。

    親屬的具體贍養範圍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傷死亡補助標準為全國城鎮居民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殘疾職工在停薪留職期間因工傷死亡的,其近親屬應當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 一至四級殘疾雇員在停薪留職期滿後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第(二)項規定的養恤金。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有三種方式可以支付與工作有關的死亡賠償金:

    1、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按工傷保險**支付;

    2、用人單位不參加工傷保險的,由用人單位支付;

    3、根據省級安全生產規定,除上述工傷保險金外,死亡賠償金由用人單位支付。

    1、企業未購買工傷保險的工傷,會受到哪些處罰?

    企業未購買工傷保險,發生工傷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工傷保險金。 用人單位不支付的,應當從工傷保險**中預先支付,然後由用人單位償還。 用人單位應當參加工傷保險,但未參加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責令限期參加,並繳納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

    二、非法用工工傷認定的有關規定有哪些?

    違法用人單位的職工受傷的,用人單位應當一次性給予殘疾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於有關規定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 按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但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的職工發生工傷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和標準支付費用。 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並繳納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和滯納金後,工傷保險**和早產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本條例的規定支付新發生的費用。

    3、工傷是否需要按標準賠償?

    如果您沒有參加工傷保險,您也應該按照標準支付。 用人單位按照規定要求參加工傷保險,但未繳納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責令限期參加;

    補足應繳納的工傷保險費,自未繳納之日起,收取每天5/10000的滯納金; 逾期仍未繳款的,處未繳款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罰款。

    用人單位的勞動者按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發生工傷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和標準支付費用。

    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並繳納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和滯納金後,工傷保險**和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本條例的規定支付新發生的費用。 慶祝枯萎。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 職工因公殉職的,其近親屬應當按照下列規定領取喪葬補助金、受撫養親屬撫卹金和工傷保險**一次性工傷死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上一年度勞動者月平均工資的6個月 (2)喪葬撫卹金受扶養親屬應當按照勞動者工資的一定比例支付給提供主要生活津貼但不能工作的親屬。標準是:

    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月30%,寡婦或孤兒每月10%。 每名受扶養家庭成員核定的養恤金總額不得高於因公殉職的雇員的工資。 親屬的具體贍養範圍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傷死亡補助標準為城鎮居民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相關回答
9個回答2024-08-12

杭州工傷保險賠償如何處理?

6個回答2024-08-12

首先,張某公司沒有投保工傷保險,而工傷保險屬於強制保險,公司不辦理的,應由公司承擔其損失。 >>>More

8個回答2024-08-12

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或其遺屬在遭受意外傷害或職業病,導致暫時或永久喪失工作能力、在工作中或者特定特殊情況下死亡時,由國家和社會提供物質援助的社會保險制度。 >>>More

12個回答2024-08-12

工傷保險的報銷比例不存在問題。 一旦被認定為工傷,按100%全額支付。 只要用人單位依法繳納了工傷保險,符合工傷保險條件的工傷賠償金**即可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報領取。

9個回答2024-08-12

用工人員發生事故傷害或者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的,用人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30日內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之日起30日內,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