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側是發動機推力,右側是轉向杆。
-
在二樓,F16只有一根側桿,沒有中間杆。
-
這樣可以更適應駕駛艙環境,因為絕大多數人習慣用右手,我是左撇子,但我也習慣用右手玩飛行模擬器,雖然其他飛機的飛行員在改裝戰隼的時候不是很合適,但是新飛行員非常喜歡這種布局, 這說明了這樣的優勢,所以在目前的猛禽和閃電2上也是右側搖桿,除了側搖桿可以騰出飛行員雙腿之間的空間外,還可以多放乙個監視器。然而,戰隼的駕駛艙沒有擋風玻璃籃,雖然很多飛行員已經失去了速度感,視野更大,但總的來說,這樣的設計是極有優勢的,也是未來的趨勢。
-
看看這張圖就知道了。
-
F16 有兩個操縱桿嗎? 你以為是起重機嗎?
-
F22 也是乙個側邊欄,實際上 F16 也是乙個側邊欄。 隨著電傳操縱系統的普及和不斷改進,側桿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最直接的優勢是可以顯著增加駕駛艙面積,提高飛行人員的乘坐舒適性。
-
陣風! 看來颱風也是。
-
在民客機上,空客320、330、380都是側桿,340、300都沒進去,不知道。
-
那是頂桿,它直接從後軸推動力,而現在的汽車沒有,力是從鋼板推動的。
-
F16A最初是由戰鬥機**方根據能量機動理論設計的,完全是瘋狂戰鬥的產物,早期的F16A因為雷達的限制,連麻雀飛彈都無法發射,根本沒有超視距空戰能力,而戰鬥機**方的理論是,只要加農炮和AIM9就足夠戰鬥了。 其設計理念的瘋狂可見一斑。 從技術上講,它還使用了很多技術來改善戰鬥力,比如大尺寸的無框整體氣泡座艙,這在三代戰機中獨樹一幟,技術還是非常先進的,飛行員的視野是三代戰機中最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自己飛機的尾部通風口。
F16採用側桿操作、線控驅動技術、數字飛控系統、30度傾斜飛行員座椅,再加上靜態設計和機翼融合設計,所以70年代的F16A設計中採用了許多先進技術,都是為了提高戰鬥力,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早期的F16A空而輕,大推力發動機賦予了F16A強大的動力,毫不誇張地說,F16是三代飛機中的戰王。 但後來F16被賦予了更多的多用途作戰任務,質量和空氣動力學改裝的增加對戰鬥效能產生了一些影響,4500架的批量生產在第三代機中是獨一無二的。
-
F16A是制空型,F16B是攻擊型,用來舔地...... 雙座也可以當教練一般用,大哥!
-
不! 愛撫石榴沒有雙毛! A型是單座戰鬥機,B型是串聯雙座戰鬥機!
-
紅色的文字是搶奪操縱權,我記得眼前的扳機,答案是無線電訊息。 請務必參考手冊。
麻煩了,謝謝!
-
大多數戰鬥機都位於中間,以方便左右互換以避免疲勞,但在F16開始時,一些新型號被放置在右側,這有利於過載駕駛,並且在F16的中間,座椅傾斜度也增加了,以抵抗超載。 似乎一些空客型號也使用側轉向杆。
-
如果你在旁邊,你對佈線的要求很高。 處於中間的優點是很容易接線,特別是對於大多數非杆桿戰鬥機來說,儘管飛行員不舒服。 F16是第一款使用側桿的戰鬥機。
F22 和 F35 也是側邊欄。 可以說,側邊欄是乙個技術先進且正確的方向。 但是,如果水平不夠,則使用傳統的中置杆更安全。
-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戰鬥機操縱桿就在中間,當然這是空間方面的考慮。
-
飛機的駕駛艙比較緊湊,,人坐進去後,兩腿之間的空間要大一點,,腿下面的空間可以防止很多控制電子裝置和機械,否則會空的這麼一大塊,,而且在中間,,控制很好,,F16在右邊? 你認為它已經準備好了
-
戰鬥機一般是用兩根操縱桿駕駛的,一根是油門杆,另一根是控制桿,兩個腳踏板是方向。
一般油門在左邊,至於操作杆,習慣在中間,關鍵的時候左右手可以觸控,右邊的位置由各種按鈕和開關騰出。
F-16放在右側,優點是飛機在做劇烈運動時易於操作,缺點是右手一旦受傷,左手就無法輔助,阻礙了各種開關的布置,浪費了中間位置,所以後面的飛機不是這樣設計的。
-
大概是基於操作的感覺。 操作杆位於飛行器的軸線上,當戰鬥機進行機動時,飛機的動作會與操作杆的動作相協調,這樣會更容易作者的感覺所接受。
給家人的一句話。
-
戰鬥氏族之王是F-16的追求之一,當時該黨建立了第一架戰鬥機。 極度強調肉搏戰和忽視凌空抽射的產物。 即使是早期的模型甚至沒有超視距功能。
因此,F-16A B可以在極端近距離內與F-15平起平坐,但F-15將在遠處碾壓轎車16打。
A B 是在雙座基礎上的單座的意思。
-
不,不,不,今天沒有機會戰勝配備 JHMCS 和 AIM-50X 的 Block52 9+,也沒有機會戰勝類似公升級的 F-15C 對抗 F-16A。 特別是,後來的F-16(在Block 15之後)也增加了扁平尾翼面積以改善控制。 發動機也在不斷公升級以增加推力。
飛行控制也得到了顯著公升級。 即使是機動性和今天的 F-16 比率也不優越。
鬥士**黨在任何時代都不一定是對的。 當時,他們是偉大的夢想家,但如果他們保守固執地堅持只摔跤,他們今天只會等死。 想象一下沒有雷達的 F-16......
台灣的是F-16Block20,這是畢塘的老機型,只有APG-66V3,比不上今天的APG-68甚至SABR。 使用AMRAAM的能力還是值得懷疑的,BVR能力非常有限,而且MLU還沒有公升級過,總之就是現在F-16的渣男。
F2 在日本製造(在洛克希德公司的協助下),以美國 F16 為原型。 氣動外形基本相同,但機身擴大了,所以航程和載彈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發動機沒有改變,所以推力和原來的F16是一樣的,所以更大更重的機身使用相同的推力發動機,所以推力比不足, 而且空戰能力很差。F2的座艙蓋也不像F16那樣是整體式的,飛行員的視野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More
如果有火箭助推器發動機,就可以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生產了火箭飛機,但它們是一次性的。 >>>More
殲11全天候中型雙引擎戰鬥機,是瀋飛在SU27基礎上自主研製的,在載彈量和作戰半徑上優於殲10,殲10是成飛借鑑自以色列雄獅戰鬥機自主研製的第三代輕型單引擎戰鬥機,整體優於法國幻影2000和F16早期型號,以及F16後期型號, 我不是專業的軍迷,沒有贅述,純手。
戰鬥機簡介】 發展國家: 美國 全名: F-16“戰隼”(Fighting Falcon) 輕型戰鬥機研製單位: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