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才能平靜下來? 20

發布 心理 2024-06-26
1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如果精神狀態不好,可能是睡眠質量不好,或者是天氣熱,不要吃容易生氣的食物,多喝涼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最好能提前預習,否則在課堂上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容易分心, 課後多做練習,重舊學新,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不要依賴別人給你做答案。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重點。 這些問題應該與您的生活習慣或性格有關。 如果你還是個學生,你只想著學習,你不關心其他事情,你不關心其他事情,你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以前我上初中的時候,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以前學習不是很好,初三的時候, 父母每週都跟我聊天,聊著讀書的好處等等,慢慢地,我不太關注其他的愛好,學習的動力很強,然後在初三的時候,我真的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彷彿達到了無私的境界, 那種狀態我還記得。

    結果 結果突飛猛進。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別想了,不要停留在上一堂課的興奮中,比如昨天我遊戲提公升了多少級,昨天我玩了什麼惡作劇,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然後是鍛鍊身體,讓自己沉浸在老師講課的氛圍中。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精神殘疾不是在一兩天內形成的,康復也不是一次性的努力。

    多運動,吃飯時不要看電視,什麼都乙個接乙個地做。

    時間長了會好起來的。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我和你一樣是學生,我不能專心學習,但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專心致志。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1.數數數字

    當情緒比較激動時,人不會選擇說話,輕率是最危險的行為,會不知不覺地把事情推到更嚴重的地步,無法結束。 當你感到很情緒化的時候,想要發洩的時候一定要冷靜下來,然後還要數數數字,這是最謹慎的冷靜方式。 你可以慢慢地從一數到十,注意一定要慢慢數,如果數得太快,也會有讓你更加情緒化的效果。

    如果情緒還沒有從一平靜下來到十,再數一遍迴圈,一直數到你冷靜下來,直到你冷靜下來。

    2.深呼吸

    當你的情緒達到頂峰時,你必須注意調整你的呼吸。 你可以停止討論或者停止直接面對人,慢慢地在僻靜的地方坐下,如果沒有時間找地方,也可以在同乙個地方做幾口深呼吸。 當人們感到沮喪或興奮時,他們的呼吸會非常急促,這無助於他們發洩情緒。

    這個時候,可以做幾次深呼吸,很長,很慢的腹呼吸,讓更多的新鮮空氣進入體內,這樣大腦和心臟就不會缺氧,也不會有窒息感,心情就會得到緩解。

    3.學會表達你內心的想法

    如果有人被惡意攻擊,情緒激動時反擊是不明智的,很容易發展成惡戰。 這個時候,你不能說一句話,讓對方的囂張欺負秦和自己,這個時候,你需要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行為得罪了他。 這個時候,我可以說,你說的話讓我很不舒服,希望你不要再這樣下去了。

    4.遠離是非

    雖然逃跑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它比下乙個更嚴重的事態發展更明智。 因為如果你處於矛盾爆發的中心,情緒爆發發生只是時間問題,而情緒爆發是無法控制的,很容易被別人抓住。 因此,在形勢更加嚴重之前,我們必須遠離是非之地,遠離矛盾的中心。

    情緒穩定和內心鎮定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而堅強的心是支撐兩者的基礎。 培養心靈的力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學會有意識地鍛鍊。

  7.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1.練習正念。

    不 不 不! 我不是在談論坐在枕頭上,重複咒語,然後專注於控制你的呼吸。

    正念冥想是好的,它可以幫助你讓你的思想和心靈更平靜、更平和。 但我說的是一種更簡單、更普通的正念形式。

    簡單地說,正念就是把你的注意力放在現在,而不是過去或未來。

    當你的大腦在過去的錯誤和遺憾以及未來的擔憂和恐懼之間來回跳躍時,這不僅是痛苦的,而且是極度混亂的。 不幸的是,這種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猶豫不決的傾向成為一種習慣,甚至令人上癮。

    事實上,許多人沉迷於一種或兩種形式的不健康預見:

    過度反思。 過度反思是指不由自主地回顧過去的錯誤、失敗和錯失的機會。 雖然通過讓我們認為自己控制著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可以在短時間內讓我們感覺良好,但這可能代價太高,例如過度的內疚和羞恥、慢性消極、冷漠,如果不加以控制,甚至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憂慮。 憂慮是對未來危險的一種強迫性、不健康的想象。 就像過度的沉思一樣,它給了我們控制的錯覺,讓我們感覺良好。

    但代價也相當高:慢性壓力和焦慮,過度警覺和疲勞,甚至在恐懼真正失控時驚慌失措。

    關鍵是讓你的思想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徘徊,如果它不會導致重大的心理健康問題,它可能會導致壓力、嘈雜和混亂的大腦。

    另一方面,通過練習,你可以學會控制你的注意力,把它集中在當下,這是你最應該關注的。

    讓我舉個例子:

    當你在雜貨店排隊時,眼前的老太太總是在磨蹭,嘰嘰喳喳,排了很長的隊,輪不到你,你的大腦自然會擔心你下次約會會遲到。 當你剛剛陷入對未來的猜測時,你應該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地。 也許你會慶幸自己還比較年輕健康,也許你會隨便和身後的顧客聊天,但無論如何,直到現在,你都要練習重新集中注意力。

  8.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第1階段:當你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時,或者當你看到別人的情緒時,你會感到恐懼,因為你對自己的情緒不夠了解,無法控制它們。 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既好奇又害怕。

    第二階段:隨著你的成長和探索,你開始對情緒有一定的理解,在某些情況下,你會發現這些情緒背後的需求。 無論是委屈還是憤怒,都有一段未完成的痛苦等著你去完成。

    這時,你明白情緒是內在的語言,它正在向你傳遞一些資訊。 你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它,通過情感訊號的傳遞,可以越來越了解自己,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共鳴,這是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

    第三階段:來到第三階段,你已經開始專注於如何滿足情緒背後提醒你的需求,每一次滿足需求,你的自我價值和自信都會得到加強,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內在力量的崛起。 而且,你可以清晰流暢地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可以理解對方的出現和碰撞,就是為了讓你“找回”自己,你多了平和與平靜。

    這三個階段將交替進行,同時淨化你的消極信念,直到你變得越來越完整,足以體驗到“自給自足”的意義。

    ps:寫這一段的時候,頭皮發麻,大概又接上了一些天線,這是人生的一種體驗,也是傳遞【愛】【namaste】的通道。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1.深呼吸深呼吸是快速減少憤怒和焦慮的第乙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承認你焦慮或生氣允許自己焦慮或生氣。 當你標記自己的感受並允許自己表達它們時,你所經歷的焦慮和憤怒就會減少。

    3. 挑戰你的想法:焦慮或憤怒被消滅的原因是有一些非理性的想法。 這些想法往往是“最壞的情況”。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了乙個“假設”的迴圈,這可能導致你破壞生活中的許多事情。

    4.釋放焦慮或憤怒:通過運動釋放情緒能量。 “去散步或跑步。 進行一些體育活動,幫助您冷靜下來,讓您感覺更好。

    5. 想象自己冷靜:深呼吸幾次後,閉上眼睛,想象你的平靜。 看到你的身體放鬆,想象自己通過保持冷靜和專注來經歷壓力或焦慮的情況。

    6. 仔細考慮:當我們焦慮或憤怒時,我們會過於關注原因,理性的想法會離開我們的頭腦。 讓我們有機會帶回理性思考並帶來更好的結果。

    7. 聽**:拿起你的耳機,聽聽你最喜歡的**。 聽它會對你的身心產生非常平靜的作用。

    8. 改變你的焦點:離開這裡,朝另乙個方向看,離開房間,或者出去。

    9.放鬆你的身體10. 寫下來:如果你太生氣或太著急而無法談論它,請拿起一本日記,寫下你的想法。

    11.呼吸新鮮空氣:房間裡的溫度和空氣流通會增加你的焦慮和憤怒。 新鮮空氣不僅能讓你平靜下來,還能改變你的情緒,有時會打斷你焦慮或憤怒的思維過程。

    12.找到壓力點來平息憤怒和焦慮:按摩或針灸是控制焦慮和憤怒的好方法。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1.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你對事物的看法。

    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你對事物的看法。

    2.慾望不太高,慾望無止境,目標不太高,從低到高慢慢完成。

    聽一些更舒緩的**,讓心情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相關回答
24個回答2024-06-26

我認為最好的減壓方式就是看電視!

因為電視的種類很多。 就算是感覺有點弱智的電視劇集,也會覺得好笑,開懷大笑,反而讓我更開心?! >>>More

11個回答2024-06-26

容易激動衝動的人往往就是這樣,對事情無法冷靜下來,處理事情不考慮後果,想生氣就生氣,想動手就動手。 所以要改變這種性格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有句話說得好,“國易變,本難變”。 >>>More

12個回答2024-06-26

對女生要有樸素的心態,不要太在意乙個,女人都是一樣的。 你要在學習上做到最好,努力了就沒有後悔,就算成績不好,也不是你的錯,而是要真正努力學習。 外交事務比較豁達,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什麼都不要太刻意去追求,也沒必要把每件事都看得太重要。 >>>More

24個回答2024-06-26

在考試中不如你的同學。看看它們,你可能會更放鬆一點。 >>>More

23個回答2024-06-26

六祖有一句諺語:心為法華而迷,心為法華。 有云: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