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主要在河套平原,那裡土地肥沃,適宜農業社會發展。
所以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
-
b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
具體點在黃河和洛水的交匯處。
-
簡單來說,黃帝是中國古代第乙個部落首領,即華夏部落(基本活躍於黃河流域早期),又稱有雄氏。
然後是炎帝,成為姓江部落(長江流域活躍)的首領,也被稱為神農氏。
我們現在被稱為燕、黃的後裔,那是因為這兩個人。
只有關於燕和黃的後裔的資訊。
相傳,在遠古時代,中國的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分散的人口。
他們根據血緣關係組成氏族,許多氏族又聯合起來形成部落。
黃帝和炎帝是其中兩個大部落的首領。
當時,人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低,一旦發生洪澇或乾旱,他們就不得不搬家。
有一次,炎帝部落搬家的時候,來到了黃帝部落佔據的地方,見那裡的條件很好,就決定長期停留。
然而,黃帝部落的人卻不甘心,結果雙方打了起來,沒有讓步。
經過三番戰鬥,炎帝部落被擊敗。
燕帝向黃帝認輸,並表示願意服從黃帝的命令。
黃帝答應了炎帝部落留下來的請求。
黃帝夫人親自教炎帝部落的人養蠶繅絲,黃帝請他們教他們造車造船的手藝。
燕帝還給了黃帝木犁和藥材。
他們相處得很好。
後來,他們聯合起來組成了炎黃部落聯盟,黃帝成為了這個聯盟的首領。
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因此,中國人尊黃帝為中華民族的祖先,稱自己為“燕黃後裔”。
黃帝陵位於中國陝西省黃陵縣,一座長滿松柏樹的山上,現在每年清明節期間,海域眾多,黃朝後人都去那裡祭拜祖先。
-
黃河。 不過,有一點差別,燕帝基本上居住在黃河以南,位於黃河流域以西,其影響力向南遠至今漢江流域,東至今河南南洋地區。 黃帝基本上居住在黃河以北,位於黃河流域東部,即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北部地區。
黃帝(西元前2717年-西元前2599年):古代中國部落聯盟的領袖,中國古代中華民族的共同統治者。 五皇之首。
在中國被尊為“人類第一始祖”。 據說他是少店和福寶的兒子,姓公孫,後來改姓姬,故叫季軒轅。 住在軒轅山,叫軒轅,建在幽雄,又稱幽雄。
也有人稱它為“Dihong”。
黃帝的歷史之所以被稱為黃帝,是因為圖德的芮。 黃帝因其統一中華部落、征服東夷、九黎部落統一中國的偉大成就而載入史冊。 黃帝在位期間,播種了數百種糧草,大力發展生產,開始做衣服、造船造車、製作音樂節奏,製作《黃帝內經》。
炎帝是中國古代姓江部落首領的尊稱,又稱神農,又稱奎奎、連山、烈山。
傳說江姓部落的首領被稱為炎帝,因為他知道如何用火來獲得皇位。 從神農起,江姓部落共有九代燕帝、神農聖帝奎、奎聖帝程、程聖帝明、明聖帝智、智聖帝禹、齊盛帝哀悼、哀悼帝柯、克盛帝禹,歷代530年。
-
我加了歷史,建議你看一下高三歷史書(舊教科書)的第8頁"黃帝、堯、舜、禹的傳說"這段文字。 不囉嗦,易於理解和權威。
黃帝姓姬,名軒轅,又叫熊。 “黃帝”這個名字是後世加的。 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社會)乙個姓姬的部落的首領。
-
黃帝和燕帝都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中國原始社會後期,是兩個部落的首領。 當時,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生活在黃河邊,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 後來,它沿著黃河兩岸向東移動。
為了爭奪一塊土地,炎帝人與生活在中國東部的九黎人打了一場仗。 九黎氏族首領赤友擊敗了炎帝氏族。 炎帝一族向黃帝求援,他們聯合起來打敗了赤友。
九黎部落戰敗後,一部分逃往南方,另一部分加入燕黃兩派。 後來,炎帝一族和黃帝一族也發生了衝突,炎帝一族失敗後,加入了黃帝一族,黃帝一族的勢力更大。 從此,部分黃帝、炎帝、九黎部落在黃河流域定居,繁衍生息,形成了華夏族的脊梁。
他們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從那時起,這些不同部落的居民就認為自己是黃帝和燕帝的後裔,並稱自己為“燕皇後裔”。
-
有兩種方法可以“研究”。
1.依靠出土文物進行碳14測定。 不幸的是,這種方法非常不準確,並且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例如出土的文物必須包含植物產品。
2.依靠書面記錄。 但也很遺憾,因為除了中國和受中國影響的東方國家之外,世界其他地區根本沒有可靠的書面記錄。
因此,西方國家大多依靠考古學來挖掘自己的歷史。 所以,無論他們挖什麼,他們都會用碳14測量它,然後給它測年。 通常相隔數十年或數百年。
而且不一定和他們的祖先有什麼關係,更別說任何歷史事件了。 因為出土的文物不會說話。 所以,歐洲人寫了歷史,要麼寫得很詳細,要麼是作者編造的; 要麼是非常籠統的、主觀的推論,因為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來支援它們。
中國依靠歷史記錄。 因為中國古代的宗教決定了中國古代的史料記載是非常可靠的。 因此,據史料記載,中華文明是在黃帝時期形成的,至今已有4000年左右的歷史。
別問我多少年了,世界的歷史年齡只能從民國元年開始確定。 歐洲只能在現代確定日期)由於中國歷朝都有史書,所以中國歷史主要以敘述事件為主,一般的事情不寫。
ps:黃帝及其後裔的事蹟被記載在古代史料中,司馬遷根據這些史料和實地調查,寫出了《五帝本吉》。
-
《五帝本紀記》引《帝世》說,黃帝在位百年,轉宣在位七十八年,禹帝在位七十年。 據《五帝本濟》記載,堯在位98年,舜在堯之後在位42年。 當時,總共遵循了 388 年。
那是在原始社會,沒有王朝的概念。
《史記》夏、尹、本吉的《講解集》引自《竹書記年》說,大禹建立的第乙個王朝,最早控制水源的,是471年的夏朝,496年的殷朝,以及257年從武王到殷再到友王范的周王朝。 周王佑於西元前770年去世。 根據這個計算,三代人先後記錄在1224年。
從西元前 770 年加上 1224 年,加上五位皇帝繼位的 388 年,就是西元前 2382 年。 也就是說,“黃帝”軒轅活躍於西元前24世紀,距今4400年。
-
第一位燕帝大約在西元前4800年,黃帝大約在西元前2700年,相隔約2000年。
兩者的關係,相當於現代人如何看待秦始皇。
-
也就是四千年左右,這裡的五千年,是指從文書記載中燕帝和黃帝誕生算起
-
五千年正負兩百年更正確。
雁友部落襲擊了雁帝部落,雁帝被打敗,然後向黃帝部落求助,閻閻兩族聯合消滅了雁雁部落,這是記載其他穿插的故事什麼的都是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