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德國; 亞洲:日本。
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
《凡爾賽條約》嚴重制約了德國的發展,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導致德國失業率急劇上公升,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希特拉。
工黨(簡稱納粹黨)抓住了德國人民擺脫《凡爾賽條約》的願望,聯合了一大批德國壟斷資本家,給人民以生存希望的幻覺,煽動德國人民擁護納粹黨。 由於求生的慾望,德國人民支援納粹黨,納粹黨成為德國第一大黨,希特拉於1933年正式上台,成為二戰德國元首的首腦。
歐洲搖籃形成。
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發展迅速,野心勃勃,走上了對外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中國發動了第一次中日戰爭。
他還參加了八國聯軍對華的侵略戰爭,也在中國與沙皇俄國作戰,打敗了中國和沙皇俄國,獲得了不少戰爭利益。 但後來,正是同樣的經濟危機影響了日本,加劇了日本的矛盾,一些狂熱的軍國主義者為了緩解國內壓力,主張對外擴張。 結果,軍國主義控制了日本,開始了一系列的對外擴張,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搖籃。
-
歐洲戰爭源頭的形成以希特拉於1933年上台為標誌,而亞洲戰爭源頭的形成則以1936年“226軍事政變”後日本軍方的控制為標誌。
-
有兩種說法。 乙個是“226兵變”,它基於法西斯分子上台並組建政府(在歐洲,希特拉於1933年上台擔任德國總理)。 另乙個是9月18事件,它基於法西斯侵略戰爭(德國在1935年為希特拉撕毀了“凡爾賽條約”,然後進軍萊茵蘭,公開挑釁)。
-
該編隊以日本的9月18事件為標誌。
-
1933年,希特拉上台,當然,但在1936年,他成功進軍萊茵河不設防區後,看清了英法綏靖政策的本質,至於日本,樓上也差不多,年輕的壯派政變失敗了,但帝國派主導的軍事總部控制了**。
-
您好:結果是加速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亞洲戰爭源頭的形成,大大提高了日本軍事部門在國內的政治地位,1936年“二二六”政變後,法西斯制度正式確立; 這是日本法西斯走上重新瓜分殖民地、以武力稱霸世界的開始,是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嚴重挑戰,也是“亞洲戰爭之源”的形成。
歐洲戰爭源頭的形成加速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