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卜生的整個職業生涯恰逢十九世紀下半葉。 很自然地,歐洲資產階級的形象比莎士比亞和莫里哀的著作更腐朽、更醜陋、更可恨。 他犀利的筆觸,充滿憤慨的熱情,刺穿了資產階級的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家庭關係的面具,揭露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和荒謬。
《玩偶之家》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產階級父權中心主義下的婚姻關係的正義而嚴厲的控訴。
恐怕很難找到那傢伙想要的。 而且,易卜生似乎在義大利和德國度過了27年,考慮挪威社會的社會環境也沒什麼用......
-
《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在經歷了一場家庭意外後,終於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也看到了自己在家裡扮演的“玩偶”角色,於是在鄭重其事地宣稱“我是人”之後,毅然決然地走出了家門。 這對封建包辦婚姻制度下的中國青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娜拉成為了他們的偶像。
它揭露了資產階級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和家庭關係中的虛假形象,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在“幸福”、“知足”等表面現象的偽裝本質,提出了婦女解放這樣乙個尖銳的社會問題。 這是對資產階級父權制中心意識形態的控訴,是婦女解放的宣言。
在《玩偶之家》中,易卜生通過剝竹筍一層一層的故事情節,分析人物的心理,展現人物的個性。 在第一幕的開頭,娜拉給觀眾的印象是乙個美麗、活潑、無憂無慮的家庭主婦。 她向女友林丹夫人講述了自己為了救丈夫而自我犧牲的過去,這讓觀眾立刻感受到娜拉是乙個善良堅強的女人,為了丈夫和家人,她會毫不猶豫地忍受屈辱,甚至犧牲自己的名譽。
隨著與赫爾默和克羅克斯特的對話,諾拉的性格和思想層層顯露出來,乙個頭腦清晰、渴望獨立自由、願意為真理而戰的高貴女性形象活生生地站在觀眾面前。
《玩偶之家》(1879)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女權主義和女性爭取解放的形象,70年代荷里活再次被改編成電影,簡·方達主演娜拉,百老匯戲劇麗芙·烏爾曼飾演娜拉,90年代伊斯蘭伊朗也首次將以女性為中心的戲劇改編成電影《薩拉》(1993)。
易卜生追求“自由、真理和個體人類的自我解放”,但易卜生不接受“極端自由主義,反對過度的個人自主和自我實現,完全背離歷史規範和價值觀”,而是強調“責任、法律和秩序”。 易卜生對中國有乙個現實:他的一些思想有助於提高人的精神素質; 個人修養等可作為參考:
娜拉現象依然存在:1)父權思想,是“女人回鍋”實際“玩偶”的再現 2)渣滓泛起 3)歧視和家暴 4)女性自己:離家出走後該怎麼辦。
《玩偶之家》作品欣賞:
-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主要代表作是《埃斯特羅·英布里奇夫人》和《皮埃爾·金特》。玩偶之家
亨利克·易卜生。
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年-1906年5月23日)是挪威戲劇家,也是現代歐洲戲劇的創始人。 他的作品強調個人在生活中的幸福,而忽略了傳統社會的陳腐禮儀。
最著名的是詩劇《佩爾·金特》(1874-1875)、社會悲劇《玩偶之家》(1879)、《鬼魂》(1881)和《人民公敵》
1882年),赫達·蓋布勒(Hedda Gabler)(1890年)。
主要成就:
易卜生是現代歐洲現實主義者。
劇院的傑出代表。 他的傑出貢獻是在歐洲現實主義戲劇衰落、自然主義和頹廢文學猖獗的時代,高舉現實主義和民主。
的旗幟。 他還開創了以質疑構思、論證、敏感對話、回顧手法為基本藝術特徵的“社會問題劇”體裁。 他的創作實踐和社會影響力也可與莎士比亞相媲美。
莫里哀和其他戲劇大師是可比的。
參考資料:百科全書 - Henrik Ibsen。
近代史是從1840年---1949年,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歷史的程序是曲折的,螺旋式的,有教訓的,新中國的成立證明,以前的教訓是經驗的,總體上是好的,符合歷史進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