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世紀動盪不安的歐洲掀起了一場“中國熱” 1700年1月7日,為慶祝新世紀的到來,“太陽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凡爾賽宮富麗堂皇的大廳裡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 當巴黎上流社會的政要們趕到時,一陣**,只見國王一身中式服裝,坐在中式八公升轎子裡,全場頓時發出一聲驚呼。 這場由奧爾良公爵策劃的“中式”舞會,其實只是當時歐洲一種特殊時尚的片段。
這種特殊的時尚就是18世紀在歐洲流行了100年的“中國熱”。
傳教士描繪中國繁榮之美,“中國熱”出現在動盪的歐洲
長期以來,歐洲一直渴望了解中國。 早在羅馬帝國時期,中國絲綢作為一種奢侈品就引起了上流社會的轟動。 16世紀,大批傳教士赴華,他們帶回的各種報告直接引起了歐洲對中國的極大興趣。
在眾多傳教士中,利瑪竇具有特殊的地位。 他不僅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成為當時向歐洲知識分子介紹中國文化的重要人物。 16世紀中葉,利瑪竇率先將儒家經典《四書》和《五經》翻譯成西方語言,他的《利瑪竇日記》是歐洲第一部全面介紹中國道德和宗教思想的著作。
正是通過他的倡導和努力,中國的傳教士將中國的哲學、宗教、科學、技術和藝術引入歐洲,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8世紀,中國正處於康遷時期,而歐洲仍在遭受宗派紛爭和戰爭的折磨。 當來華傳教士呈現出一幅美麗的中國圖景時,立即引起了整個歐洲的羨慕。 於是,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的100年間,歐洲形成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中國熱”。
在持續了100多年的“中國熱”中,歐洲在物質、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都對中國追捧,以至於在1769年,一位歐洲人寫道:“中國比歐洲的某些地區更出名。 ”
18世紀的法國油畫《天文學家》描繪了身著中國服裝的人物。
-
在 16 世紀和 17 世紀,歐洲人在亞洲對城鎮的主要征服和拆除如下:
1.廣泛的殖民活動:歐洲在亞洲的殖民活動範圍包括荷蘭對印度尼西亞的殖民、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法國對明朝的殖民、西班牙對菲律賓的殖民等;
2.殖民活動的深遠影響:歐洲人在亞洲的殖民活動不僅改變了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結構,而且也改變了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結構。
-
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等是資本主義國家,俄羅斯、日本、中國、印度、南韓是封建國家。
因為英國是第乙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然後還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我可能忘記了一點,所以我只能說,對不起。
-
如果不考慮整個世界,侷限於歐洲,在18世紀由於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那麼有三個,加上法國(北歐的情況不是很清楚,18世紀瑞典的帽子和禮帽派打架,不知道有沒有君主立憲制)上半年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兩個: 1個荷蘭,2個英國由於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然後是三個,加上法國(北歐的情況不是很清楚,18世紀瑞典的帽子和禮帽派鬥爭,不知道有沒有君主立憲制)。
為了解讀明朝所謂的盛世,印證導致中國衰落的所謂清朝,國內憤怒的青年們過分貶低了16世紀的歐洲,其實這個世紀可以說是工業革命前歐洲發展最快的時代。 >>>More
19世紀下半葉,西方國家不僅出現了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理論,而且出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歐美經濟發展迅速,資本主義的弊端日益明顯,經濟危機時有發生。 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英國的憲章運動、法國里昂的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起義正在興起。 >>>More
魯迅、郭沫若、毛敦、巴進、沈從文、韓少功、莫言、閆連科、馬元、張偉、於華、張承志、王安義、白先勇、李敖、於光忠、朱溫、韓東、王碩、金勇、孫甘祿、王萌、北道、石鐵生、周作人、張愛玲、穆丹、錢鐘書、 曹宇, 老舍, 於秋雨, 賈平娃, 三茂, 齊軍, 張曉峰, 劉勇, 劉新武, 林慶軒, 白洋.
十九世紀的英國處於維多利亞時期,也被稱為維多利亞文學時代。 由於工業的繁榮和英國國力的增強,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日益突出。 這一時期的主流文學是**,尤其是批判現實主義**。 >>>More
新藝術流派的出現本身就是乙個持續不斷的現象,幾乎每個時代都會出現新的藝術流派,但有些時候更密集,有些時候比較緩慢。 我認為這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序有很大關係。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新的藝術流派必然會誕生。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