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將導致東亞夏季風雨帶向北移動,這將為中國北方帶來豐富的降水。
** 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世玲告訴新華社:“簡單來說,北方過去幾十年的乾旱是短暫的。 從地質記錄來看,全球變暖必將推動東亞夏季風雨帶向西北方向移動,從而大大改善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造福億萬人民。
研究結果發表在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並被該雜誌評為重點文章。
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亞夏季風強度持續減弱,季風雨帶逐漸南移,導致華北乾旱和華南洪澇。 對於這種現象,學術界大多將其歸因於全球變暖。 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繼續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對中國北方乾旱化的擔憂。
楊世凌及其同事丁鍾離院士等人系統研究了黃土高原上一次冰峰(2萬年前,即最近的極寒期)以來20多個地點的土壤變化,以期通過降水敏感古植被重建古季風,從而了解古夏季風雨帶對全球氣溫變化的影響。
通過分析沉積物有機質中碳穩定性的同位素組成,發現從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暖期(10000-4000年前),黃土高原上C4植被(以四碳化合物為主要光合作用產物的草本植物)顯著增加,C4植被生物量等值線呈東北-西南方向分布, 這與現代降水等值線非常一致。因此,C4植被生物量等值線的運動可以有效指示古季風雨帶和雨帶的位置變化。
楊士玲表示,末次冰期,黃土高原東南部的C4植被生物量為10-20,而全新世暖期,黃土高原西北部出現等高線(10-20),空間移動超過300 km。 這一情況的結果表明,全球變暖導致了東亞夏季風雨帶的西北移動。
他進一步表示,東亞屬於亞洲季風氣候區,降水主要由東亞夏季風帶來,夏季風通常所到之處都會帶來降水。 當季風向北推進時,北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降水量增加。 當季風向南撤退時,北部將出現嚴重乾旱,南部將出現洪水。
他說,可以推斷,“如果全球變暖繼續下去,目前季風雨帶向南撤退的趨勢將得到扭轉,並且肯定會長期向北推進,華北地區的降水量將大幅增加。 這為評估全球變暖對中國北方氣候和生態脆弱飢餓帶的影響提供了科學依據。
-
這表明地球的土地水資源現在正在重新分配。 我國小麥等重要農作物產區位於北方,降水是制約小麥產量的乙個因素。
在一些地方,在夏季乾旱期間甚至很難澆水。 降水北移將使小麥主產區華北平原降水較少的地方降水量增加,降水量增加,加上我國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可能會使北方地區糧食產量逐年增加。
在一些地方,降水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使洪水更加嚴重,人類生活更具挑戰性。 因為人類一般生活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所以他們也注意避免災害的影響,但幾十年的經驗並不是很有效。
自2000年以來,我國主要降水帶從華南和長江流域向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轉移,部分年份華北和東北地區降水量異常高。 2013年,中國南方一些降水充沛的城市遭遇了極端高溫和乾旱,而東北地區的暴雨導致了松花江和黑龍江幹流自1999年以來最大的洪澇災害。
-
中國降水線北移意味著北方降雨較多。 全球變暖、聖嬰和拉尼娜、海溫、副熱帶高壓等氣候因素可能共同影響和增加中國北方的降雨量。 青藏高原降雨量的年增加是由於全球變暖。
對於北京來說,降雨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移,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壓環流系統。
7月以來,該高壓環流的外圍兩次引導暖濕氣流從東南到華北,暖氣流與華北上空的冷氣流相交,暖氣流中的水汽在冷氣團中液化,形成一定範圍的高強度降水, 這使得北京的降水量明顯更多。
-
這與空氣在一定溫度下的水蒸氣飽和度有關。
空氣溫度越高,其中可以容納的水蒸氣量就越高,溫度越高,形成雲和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小。 當空氣冷卻下來時,空氣中的水蒸氣飽和度增加,當空氣中的水蒸氣達到飽和點或過飽和時,其中的水蒸氣就會被分解凝結,形成雲雨。
夏季季風多為暖濕氣流,其中含有大量水蒸氣。 在向北遷移過程中遇到來自北方的冷空氣時,溫度降低達到該溫度下水汽的飽和度,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冬季季風多為低溫和乾燥的氣流,其中水汽含量較低。 即使南移時遇到暖空氣,暖空氣中的水蒸氣也會被稀釋,不易形成雲,因此無法形成降水。
好像是光碟機驅動有問題,右鍵點選我的電腦-屬性-硬體-裝置正在播放管理器,看看光碟機Zen爐子裡有沒有問號或者感嘆號,如果有,可以使用驅動嚮導**驅動來解決。
當您的計算機上出現藍屏時,您在計算機上做什麼,您能告訴我們嗎? 我告訴你,你說的比穆昌更準確。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