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魔方作文後的“書蟲”

發布 文化 2024-02-24
4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每個人都有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但我們每個人都像高爾基的童年一樣貧窮嗎? 不,我們沒有,我們在家裡。

    是獨生子,是父母掌心的明珠。 高爾基的童年不如我們幸福,他的家庭也不如我們幸福。

    高爾基從7歲起就沒有父親,和母親和年邁的祖母住在一起,其他孩子都有新衣服,但他沒有,只有幾塊補丁。

    衣服和書包。 然而,他沒有抱怨他的母親,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並準備孝敬他辛勤工作的母親。

    這本童年讀物記錄了高爾基童年的一些故事,中間還夾雜著一點苦澀,還有身為人的真相:高爾基也能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

    我真的很佩服這種成功。

    高爾基從小就非常喜歡數學。 在一堂數學課上,老師給班上的學生提了乙個問題,題目是:“1+2+3+4+......100=?

    這對很多學生來說都很難,他們都很著急,只有高爾基算了一下,等於5050。 從此以後,老師不再因為他家境貧寒而看不起他。

    相反,我認為他在數學方面非常有天賦。

    我們應該向高爾基學習,孔子說得好:“見德之人,想一想。”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閱讀後印象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要描述原文的相關內容。如書名和文章、作者、寫作年份、原書或原文內容摘要等。 寫這部分的目的是解釋感受的來源,並為接下來的討論鋪平道路。

    在這一部分,要突出“簡化”二字,不能大段地描述我們讀過的書和課文的具體內容,而要簡要描述一下與我們的印象直接相關的部分,省略與我們的感情無關的事情。

    2)明確基本點。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用簡潔的句子說清楚。 這樣的句子可以稱為“意見句”。

    這句話表達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意見句”在文字中的位置可以靈活,它可以在文字的開頭、結尾或文字的中間。 對於剛接觸寫作的學生,最好使用直截了當的方法,在文章開頭寫下你的想法。

    3)圍繞基本點提出事實和理由。這部分是討論的本體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陳述事實和推理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從而使論點更加突出和令人信服。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的是,所闡述的事實和論證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服務於基本觀點。

    4)圍繞基本思想與現實聯絡。讀完後的好感覺,要有時代氣息,有真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善於與現實聯絡。

    這個“現實”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 在與現實對接時,也要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是一味地把觀點聯絡起來,從前到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作和閱讀感受的基本思想,但這個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必須善於靈活掌握。 例如,“原文的簡要說明”通常以“澄清要點”為前提,但也可以將兩者的順序顛倒過來。 此外,如果第三步呈現的事實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驗,則無需寫第四部分。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周國平曾在《讀書的習慣》一文中說:“人類的習慣是各種各樣的,閱讀就是其中之一。 請看這句話。 我現在忍不住懷疑這是不是真的。 我想即使有,也很少。

    我周圍都是“愛讀書”的人,表面上拿著一堆書在看,但仔細看,他們不是在看笑話書,就是在看漫畫書。 但是,有些人會非常認真地閱讀一些教科書或輔導材料。 但我也不認為他們真的喜歡閱讀,他們閱讀是為了某些目的,而且他們有一些強迫的情緒。

    而另一些人只是為了閱讀而閱讀,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喜歡閱讀。 我不認為如果你出於某種功利目的而閱讀,你就不會得到真正的讀者從書中得到的滿足感。

    從古至今,愛讀書的名人很多。 歌德曾經說過: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我國偉大作家魯迅先生曾說過:”我撲向書籍,就像乙個飢餓的人撲向麵包一樣。 據官方統計,中文年均閱讀量不足10本書,而在日本、法國等國外一些國家,人均年均閱讀量在10本書以上。

    差距是巨大的。 為什麼會這樣? 我認為這有兩個原因:客觀上,社會生產力發展迅速,經濟執行平穩。

    成年人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工作,這導致沒有時間閱讀,學生背負著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壓力,家庭作業超負荷地加在學生身上,剝奪了他們在課外閱讀的時間。 從主觀角度來看,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人們在手機、電腦、電視上花費了大量時間,這導致很多人現在沒有時間或不願意閱讀。

    那麼面對這樣的環境,我們該如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首先,我想我應該嘗試讀一些書來找點樂子。 培養閱讀興趣,讓自己願意閱讀。

    然後騰出更多的時間閱讀,不要總是抱怨你沒有時間閱讀。 時間就像一塊海綿,總會有擠壓。 但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就必須像周國平所說的那樣,把讀書作為生活的基本需要,覺得不讀書是不合適的。

    就像宋代詩人黃谷的名言:“三天不讀書,會覺得語言無味,面目可恨。 ”

    無論閱讀是否成為一種習慣,我們都必須盡可能多地閱讀。 讀書不僅能帶給我們知識,還能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滿足,在這個需要大量人才的時代。 多讀書對提高乙個人的文化素養和競爭力有很大幫助。

    所以我們必須讀好書,好好讀書。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書蟲讀書筆記。

    人類的習慣有很多種,閱讀就是其中之一。 但凡人是有習慣的,對世界也有特殊的眼光,甚至有乙個屬於他的特殊世界。 但是,與其他習慣相比,閱讀的習慣可以使人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豐富多彩的世界。

    我們也許可以把人分為讀書的人和非讀書的人,他們生活在非常不同的世界裡。

    根據我的經驗,人們閱讀與否的習慣在青少年甚至童年時期都很明顯。 回想起來,我覺得這本書太可愛了,它只是我上小學時讀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它講述了乙個淘氣的孩子的各種惡作劇,讓我笑出聲來。 從此,我不再對書視而不見,而是用欽佩的眼光看待它們,我的眼睛裡有乙個書的世界,能讀不懂的書都會讓我的眼睛發癢,我相信其中一定隱藏著一些有趣的東西,等著我去看看。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感興趣的書籍型別肯定會發生很大變化,我對書籍的興趣從未減弱。 現在我覺得,乙個人讀什麼不是次要的,而是前提是他一定有讀書的愛好,只要他真的愛讀書,遲早會在書中找到自己的知己。

    讀書的習慣和所謂的苦學是兩回事,而且是關於樂趣的。 因此,乙個做作業、背誦課本的學生,乙個從事專業研究的學者,都不能稱為有閱讀習慣的人。 有讀書習慣的人,不僅要讀書,還要看課外書、專業以外的書,也就是所謂的閒書。

    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對自己的職業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取得巨大成就。 英國哲學家羅素(Russell)是以自己的專業做到這一點的人之一。

相關回答
1個回答2024-02-24

讀完《昆蟲》,這本書讓我非常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那麼多的奧秘,我知道:清晨,蟬是如何脫殼的; 螳螂如何滾動糞球; 螞蟻如何吃蚜蟲分泌物。 還弄清楚了: >>>More

4個回答2024-02-24

暑假的時候,媽媽在作文學校給我買了一本《快樂作文》,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很多寫作文的方法。 >>>More

5個回答2024-02-24

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寫下你所接受的感受、經歷、教育和啟蒙,寫出來的文章叫做“閱讀感受”。看完後怎麼寫出感受? 閱讀後印象的基本思路如下: >>>More

2個回答2024-02-24

讀完《生活》後寫感受時,可以從自己想要表達的主要情感入手,語言要簡潔明瞭,要條理清晰。 >>>More

1個回答2024-02-24

千里之外,當長老送書,安慰長久之心,也就很幸運;如果更加屈辱,又如何報答遺物?這本書很深情,就是長輩們不忘父輩,他們知道長輩們深深地想念著父輩。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