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揚州府之寺》描寫了什麼樣的意象,創造了什麼樣的意境,詩人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發布 文化 2024-08-14
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意象是描繪乙個場景,主要應該是有蟬、小歌、台階、白鳥、苔蘚、黃昏、斜陽、小樓、竹溪路(說白了,只要是場景、人物或風景)。

    它創造了一種寒冷、空虛和寒冷的感覺(主要通過意象來表達)。

    它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擔心哥哥病情的陰鬱。

    場景最明顯的用途是對比或陪襯,例如,“雨在蟬鳴,松樹在秋天飄動。 從“蟬鳴”到禪之寺的靜謐對比,在靜謐中看喧嘩,在喧嘩中見靜謐。秋雨秋風,襯托出禪之寺的冷寂。

    苔蘚滿是台階,白鳥遲到了。 “從視覺的角度寫靜止; “滿”字寫出台階上苔蘚的密度,間接寫出人稀少,渲染了環境的空虛和淒涼。

    暮色中長出深深的樹木,斜陽下的小樓。 從明暗變化寫靜,禪之寺的森林茂密,太陽不透,夕陽西下,暮色中突然看到了一絲太陽的餘暉,讓人覺得禪之寺冷而不冷,幽靜而不黑暗。 然而,這畢竟是“斜陽”,是斜陽“順著小樓走下來”。

    這種對比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安靜,異常冷清,異常安靜。

    誰知道那竹溪路,歌是揚州。 運用了出發的技巧,用音樂襯托了哀悼,禪之寺的寂靜與歌舞的喧囂繁華的揚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詩人孤獨而失落的心境。

    然而,忽然不一樣了,拉出熱鬧的揚州作為陪襯:“誰知道那竹溪路,歌是揚州。 揚州東北部的禪智寺,坐鎮廟宇內,秋風吹來遠方揚州的歌聲,詩人感嘆道:

    身處揚州這樣乙個歌舞喧囂、熙熙攘攘的城市,卻只能住在靜謐的禪之寺,凸顯了詩人的憂傷。

  2.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開頭在寂靜中由乙個樂章襯托,結尾以樂章中的靜態突出,乙個開端,乙個尾巴,乙個完美的組合,相互對比,意境十分巧妙。 詩人通過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寺廟的寧靜,似乎文章已經完成。 然而,突然之間,就不一樣了,拉出了熱鬧的揚州作為陪襯。

    公元837年(唐文宗二年),杜牧的弟弟患上了眼病,住在揚州禪治寺。 當時,杜牧被任命監督朝史,分部在東都洛陽,得知訊息後,帶著眼科醫生石晟到揚州探望。 唐制規定:

    當該部委官員休假滿100天時,他將被停職。 杜牧因休假100多天而辭職。 這首詩刻意描寫了禪之寺的寂靜,這與詩人擔心哥哥病痛、傷前途時的陰鬱心境不無關係。

  3.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第一副對聯通過秋雨後嘶啞哀婉的蟬聲和秋風中搖曳的松枝和月桂樹,揭示了秋天的淒涼情緒"蟬鳴聲"與寺廟的寧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寺廟的冷寂,被秋雨和秋風襯托出。 尾聯竹林西邊的秋風,帶來揚州繁華集市上嘈雜的歌舞聲,但詩人只能住在靜謐的禪之寺裡,詩人的人生經歷和淒涼的感情都隱含在寫作場景中。

    主要採用對比手法,用運動來襯托靜電,用音樂襯托憂傷。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1.寫下善智寺的所有安靜特徵。 角度與分析:

    “蟬鳴”與禪之寺的寧靜形成鮮明對比,禪之寺在寂靜中寬闊,在喧囂中寂靜。 秋雨秋風,襯托出禪之寺的冷寂。

    “從視覺的角度寫靜止; 苔蘚和白鳥似乎是看得見的東西,它們來得容易,卻讓人感到孤獨和寒冷。 從明暗的變化中寫作。 在濃密的樹蔭和暮色的黑暗中寂靜。 “斜陽下的小樓”,從黑暗中走出來。

    看到小明來彌補,簡直是錦上添花。 透過暮色中深邃的樹林,可以看到斜陽的餘暉,讓人覺得禪之寺冷而不冷,幽靜而不黑暗。 然而,這畢竟是“斜陽”,一直“下樓”。

    日落。 這種對比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安靜,格外黑暗,格外安靜。

    不僅表達了對哥哥眼疾的擔憂,也表達了對自己未來的悲傷、孤獨和淒涼。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雨過了一蟬聲,松樹在秋天飄動。 苔蘚滿是台階,白鳥遲到了。

    暮色中長出深深的樹木,斜陽下的小樓。 誰知道那竹溪路,歌是揚州。

    這首詩是杜牧去禪治寺看望盲人弟弟時寫的,當時作者本人因故被免職,情緒低落。 所以,我覺得最後兩句話更多的是作者對自己的感受:誰能想到,離這麼靜謐的禪寺不遠處,就是喧囂的揚州市?

    這意味著在同乙個空間裡,有如此不同的生活狀況。

    這樣一來,你的試題給出的答案就不準確了,作者雖然感嘆自己的處境,但並不是因為“他只能淒涼地生活在這寂靜的寺院裡”,而是因為被解雇後情緒低落。

    ps:你很好奇,就像乙個。

相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