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因為酸雨的來源是區域性的。
-
酸雨是乙個環境問題,屬於空氣汙染的範疇。
它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化學工業和其他活動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與大氣中的水蒸氣、氧氣和氮氣等天然成分相互作用,產生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質,以水雨的形式落到地面的現象。 酸雨對人類、動植物生命和大氣環境都非常有害。
酸雨會給環境帶來廣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危害的主要方面是:
1.腐蝕性建築物和工業裝置。
2.在露天破壞文物和古蹟。
3.破壞植物葉子,導致森林死亡。
4.殺死湖中的魚蝦。
5.破壞土壤成分,降低作物產量甚至死亡。
6、飲用酸化引起的地下水對人體有害。
減少酸雨主要是減少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和車輛產生的氮氧化物。 可以採取的措施如下:
1、採用煙氣脫硫裝置。
2、提高燃煤利用率。
3、用燃氣或天然氣代替燃煤。
4.到處節約用電(因為大多數電廠都是燃煤發電)。
5、支援公共運輸(減少車輛可減少車輛尾氣排放)。
6、購買簡單的包裝(因為奢侈品包裝的生產耗電量大,包裝對消費者沒有任何實用價值)。
7.支援垃圾再生(垃圾再生可以節省大量電力,減少煤炭燃燒。
酸雨
酸雨的正式名稱是Oak,意為酸沉降,是指pH值小於該值的雨、雪、霧、冰雹等大氣降水。 可分為:"溼沉降"跟"幹沉降"有兩類,前者是指所有以雨、雪、霧或冰雹等降水模式落到地面的氣態汙染物或顆粒狀汙染物,後者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裡從天而降的塵埃攜帶的一些酸。
-
中國排名前三的酸雨地區包括:
1、西南酸雨區:是僅次於華中酸雨區的降水汙染嚴重區。
2、中部酸雨區:目前已成為全國酸雨汙染範圍最大、中心強度最高的酸雨汙染區。
3、東海岸酸雨區:汙染強度低於中國中部和西南部。
中國是乙個燃煤國家,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的75%。 1980年,全國煤炭消費量僅為6億噸,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到1995年已達到1億噸,15年內翻了一番多。 隨著煤炭消費量的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在增加。
20世紀80年代,我國酸雨主要發生在四川、貴州和廣州,以重慶、貴陽、柳州為代表,面積達170萬平方公里。 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成為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酸雨面積擴大了100多萬平方公里。 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成為全國酸雨汙染最嚴重的地區,中部地區年降水pH值較低,酸雨發生頻率高達90%,基本到了下雨就會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島、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酸雨主要地區。 華北和東北部分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
世界排名前三的酸雨地區包括:
1.北美酸雨區。
2.西歐酸雨區。
3.中國西南部四川盆地酸雨區。
世界上三個最嚴重的酸雨地區是西北歐、北美和中國。 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是第乙個發現酸雨並引起關注的地區。 20世紀70年代,西北歐降水的pH值下降並正在向海洋和東歐擴充套件,北美東部的降水pH值下降,中國、日本和亞非國家的降水pH值也在下降。
自20世紀以來,酸雨汙染的範圍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大。 酸雨原本只發生在北美和歐洲的工業發達國家,後來逐漸擴大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東南亞、中國等。 同時,酸雨的酸度逐漸增加。
根據歐洲大氣化學監測網近20年的連續監測結果,歐洲雨水酸度增加了10%,瑞典、丹麥、波蘭、德國、加拿大等國的酸雨pH值大多偏高,美國酸雨的pH值已經蔓延到多個州。
-
酸雨分布 我國酸雨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昌。
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重慶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長江、珠江三角洲。 酸雨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暴酸雨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
與上年相比,酸雨區域分布格局變化不明顯
詳見:200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開資料)。
-
有3個地方發生酸雨的概率相對較高。 四川盆地。 廣西。 江西南部、湖南西部和廣東北部。
-
中國長江中下游,美國西海岸和東北部以及加拿大東南部,以及西歐的德國和波蘭等北冰洋水域。
-
世界上三個最嚴重的酸雨地區是西北歐、北美和中國
我國酸雨分布集中在長江以南,形成了華中、西南、華南、華東四大酸雨區。 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區!
廣東省的酸雨在珠三角和粵北地區最為嚴重,酸雨頻率達到70%以上!
-
哈哈。 我在國外的一本物理書上讀過這個問題,所以我會告訴你! 由於某一年倫敦工業的肆無忌憚的發展,倫敦也被稱為霧都,而那些霧都是倫敦的空氣汙染造成的,所以帶上酸雨,去倫敦吧。 呵呵。
-
中國和白人國家的空氣汙染。
酸雨和浮塵是主要汙染物。 十多年來,由於兩個 DAO 的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一直在增加。
答:酸雨問題越來越突出。 中國現在是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地區。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區為四川盆地和長江以南的貴州。 湖南、湖北、江西以及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 在華北地區,很少觀察到酸雨沉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北部的侯馬、北京、天津、丹東、圖們等地區也出現了酸性降水。
酸雨給我國造成的損失巨大,南方11個省份的直接損失可達44億元,間接損失無法估量。
-
酸雨現象是空氣汙染的現象。 酸雨現象最早出現於1872年,關鍵詞或關鍵詞分別是奧頓、氣候學、環境科學、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於1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為向大氣中釋放大量酸性物質所致。
酸雨是酸沉降中的溼沉降,可分為溼沉降和幹沉降兩大類,前者是指以雨、雪、霧或冰雹等降水形式落到地面的所有氣態汙染物或顆粒狀汙染物,後者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裡,灰塵從空氣中落下的酸性物質。 酸雨也分為硝酸雨和硫酸雨。
20世紀60年代,一位年輕的瑞典土壤科學家奧頓發現,酸滑雨是歐洲的大規模汙染現象,降水和地表水的酸性越來越強,導致森林生長緩慢,植物病害增多,物質材料腐蝕加速。 1972年,乙個由瑞典**組成的科學小組向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提交了乙份題為“跨界空氣汙染:大氣中的硫和降水對環境的影響”的報告。
此後,酸雨成為舉世矚目的研究課題,一些國家陸續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酸雨是工業高度發展的副產品,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後產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形成硫酸或硝酸氣溶膠,或捕獲和吸收雲、雨、雪、 霧,落到地上變成酸雨。 >>>More
DNA是一種反平行互補雙鏈結構。
在DNA雙鏈體結構中,親水性脫氧核醣基和磷酸基骨架位於雙鍵的外側,而鹼基位於雙鍵的外側。 >>>More
吸收的選擇是物體呈現顏色的主要原因。 在一定波長範圍內,如果一種物質吸收了等量(指能量)通過它的各種波長的光,並且吸收量很小,則該物質稱為一般吸收; 如果一種物質顯著吸收了一定波長的光能,則稱該物質具有選擇性吸收。 當陽光照射到海面上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來,另一部分折射到水中。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