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敗”在哪裡? 為什麼諸葛亮後來慘敗?

發布 歷史 2024-06-12
12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我從來沒想過諸葛亮失敗了,你不能斷章取義,你必須接觸問題,諸葛亮當初對為劉備設計的龍忠說了什麼? “當天下發生變故時,他會下令將軍將荊州的軍隊調到萬羅,將軍親自帶領益州人民離開秦川”但關羽的死失,卻徹底打破了這個夢想的實現,孔明後來被逼走了! 還有什麼說蜀沒有人才?

    江偉和江婉之類不行嗎? 江被排擠純粹是政治問題,難道是當時魏、吳的人才比較多? 這並不完全相同,依靠一兩個。

    有人說,常年戰爭導致了蜀國力的空虛,那麼如果在這樣的封建社會裡,蜀軍久不打仗會不會忘記怎麼打仗呢? 再說了,劉備那一行人本來就是乙個只能靠戰鬥才能達到實實在在的實力的那群人,這些都是必須的。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生病和死了......

    戰鬥,尋找方法,過度勞累(過度勞累成為一種疾病)。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失敗太死心塌地,他沒有鞏固蜀國的根基,卻從岐山出來,被打敗了,這傷到了蜀國的元氣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老天爺嫉才,早死,後來又沒有師傅。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就算諸葛亮早點出山,再有師傅多久,活多久,也得不到成功。

    因為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以司馬氏家族為代表的士大夫家族的地主階級走儒家路線統治中國。 而諸葛亮則走上了法家韓氏的路線。 他不是歷史發展趨勢的代表,所以他注定要失敗。

    魏、蜀、吳三國不是石氏的地主階級政權,都與石氏有矛盾和摩擦。 在與書生們的戰鬥過程中,舒翰堅持要先死; 曹魏放棄了,於是他又死了; 東吳妥協了,雖然他可以死得很晚,但他必須死。 "(摘自易仲天《三國志》)。

    別人怎麼說是客觀因素。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解救弱者,選擇強者,而不是自給自足。

  7.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戰爭,都是以連冠為開端的,為什麼後來卻慘敗?”

    諸葛亮一生中多次在北方入侵曹魏的軍事行動,而這些軍事行動中,真正的意義其實是第一次,剩下的幾起,其實充其量也不過是蜀漢政權的垂死掙扎。

    劉備死後,諸葛亮留下了一團糟:對內,劉備沒有得到巴蜀氏的認可,巴蜀氏需要諸葛亮的改善,對外,劉備與吳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導致蜀漢與吳國的和平聯盟遭到破壞,在對吳國的戰爭中, 蜀漢的精英幾乎被消滅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面臨著乙個複雜的兩難境地:他不一定相信諸葛亮,如果這個問題不及時解決,蜀漢必然會死在內亂中——事實上,蜀漢王朝會在很多年後垮台,這也是蜀漢氏族不願意繼續支援蜀漢政權的原因。 對外,曹魏和吳國都在盯著舒翰,而舒翰兵手不多,處境極其危險。

    幸運的是,在諸葛亮的運作下,舒翰化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在劉備去世的第七年,他找到了改變國家命運的機會。

    此時,諸葛亮已經完成了與吳的和談,與吳國結敵為友,恢復了戰略關係。 與此同時,曹魏的皇帝曹丕剛剛去世,新皇帝曹睿無法有效控制曹魏的局面,曹魏的政府正處於磨合期,曹魏的官吏們也在觀望朝廷的變化,曹魏從未有過對付蜀漢的堤防。

    因為諸葛亮在巴蜀休養多年,曹魏原本打算趁火劫蜀,滅了蜀寒,但隨著蜀寒的失敗,曹魏與吳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就連孫權也主動出擊曹魏,導致曹魏無法修復蜀涵, 但曹魏始終認為,只要他派兵到巴蜀,就能在幾分鐘內滅掉蜀漢。

    所以,諸葛亮對曹魏的突襲,一度蒙蔽了磐石,導致曹魏的隴溪地區徹底失守,如果蜀漢能守住街亭,那麼諸葛亮就可以吞併隴溪,拿下關中,然後用吳滅掉曹魏。

    然而,因為馬潭沒能守住街亭,導致蜀漢軍隊潰敗,蜀漢本來可以勉強獲勝的局面被馬潭折騰成一團,後果影響了蜀漢之後的命運:因為曹魏意識到要小心蜀漢, 舒寒的突然襲擊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其次,蜀漢先後讓趙雲、楊群、馬宇、閻志、丁立、白壽、劉鶴、鄧通等十一位名將陣亡,導致蜀漢的兵力受到極大損害,以至於後期諸葛亮只能依靠老將廖華衝鋒陷陣。

  8.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諸葛亮確實是個人才。 劉備從數千名士兵開始。 後來,又有諸葛亮幫忙。

    數以千計的人變成數以萬計的人。 領土比另乙個領土大。 被打的曹操被打敗了,撤退了。

    後來,他占領了荊州,幫助劉備成為名聲大噪的太子。 智取南昌,牽制東吳。 後來,他攻打益州。

    沒過多久,益州這麼大一片區域就被打倒了。

    曹操也下了漢中。 雙方在漢中決戰,諸葛亮如神如神,兵力嚴。 曹操出兵30萬,劉軍出兵10萬多。

    最後,越少越贏。 打敗曹操。 再次占領漢中。

    此後,劉備掌權,幾乎稱霸中國,自立為漢中王。 此時,劉備擁有三大洲,以及長沙三縣和南昌一縣。 一半的功勞歸功於諸葛**。

    統一中原還有一步之遙,從荊州、益州、漢中三條路直下到許昌,然後是長安,再是洛陽。 滅掉曹操。 東吳遲早也會被摧毀。

    但後來,曹操的謀士司馬懿和賈旭建議與東吳聯合,消滅關羽留下的荊州勢力。 關羽本來可以守著荊州,但因為用人不自在,太過粗心大意,得罪了東武,把天下英雄看得比自己低人一等。 最終,荊州迷失了方向。

    諸葛亮的三方戰略缺少了主要戰略。

    最終,這個策略被打破了。 劉備為了奪回荊州。 任性固執地率領20萬大軍(言目說72萬大軍完全是假的,當時沒有那麼多人)奪回荊州乃至整個東吳。

    被魯迅所殺,戰敗。 最後,只有幾百名士兵逃脫了。 劉氏軍隊主力損失了一半以上。

    這也是諸葛亮失敗的開始。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1.以荊州為例。

    初出茅廬,過於自信,沒想到劉備捨不得拿下荊州,失去了創業的最佳機會。

    2. 進入西蜀。

    沒想到龐通竟然會戰功立功,死在黃泉,導致蜀氏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謀士。

    3.保衛荊州。

    這應該是最大的誤判。 知道關羽狂妄自大,凌襪忽略了對關羽的幫助和下屬的性情。 結果關羽的手下也沒人幫忙,蜀中也沒有救援人員,荊州淪陷。 荊州的失守注定了蜀國的滅亡。

    4.走出岐山。

    這是諸葛亮最失算的軍事行動。

    1)首先,他不聽勸告,魏衍多次要求出兵,繞道子午流域,攻打洛陽、長安,但諸葛亮不聽,結果司馬懿頻頻碰壁。

    2)過於相信直覺,以為馬譚能擔重任,不聽劉備的遺言,結果丟了街亭,導致又一次失敗。

    3)不重視培養和選拔將領,導致後期蜀國缺少將領,在將領數量上輸給了魏國。

    4)驕人,把大事小事都聚集在蜀國,凡事都要親自去做,所以心綽綽有餘但力量不足,他得了重病,死了。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就是過於謹慎。 雖然在早期似乎是乙個聰明的計畫,但如果你什麼都想,你一定能贏。 後期,他腦子累得無法徹底計算,於是被司馬懿看穿了,屢次失敗。

    一輩子謹慎,不願出其不意,雖有百秘,但必定有稀疏,滿滿的節儉,無處可顯,幽幽而悲傷。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不,是過度勞累。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在三國史上,或者說在演義史上,在最具爭議的英雄中,諸葛亮必須算是第一。 以劉備之死為分界線,其實諸葛亮的一生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劉備在世,第二部分是劉備死後。 但是在後期,以蜀國為基地的多次戰鬥,幾乎都是接連失敗,都是徒勞無功,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讓我們剖析一下劉備死後他的許多失敗。

    第一次被打敗時,諸葛亮在山谷中設定了危險的部隊。 他獨自一人去攻打岐山,卻留下馬堅守守漢中街亭。 張顎率軍攻打街亭,諸葛亮卻沒能回去,這次敗在人手上。

    第二次失敗了,在那年的冬天。 諸葛亮本想率部穿過分散的關口,包圍陳蒼,沒想到二十多天都拿不住,最後吃不飽了,只好撤軍。

    第三次失敗是兩年後,還是在祁山,諸葛亮包圍了祁山,卻引來了司馬懿和張顎的救援,但他的後勤又出現了問題,只好再次撤軍。

    在最後的失敗中,諸葛亮的後勤保障可以說完全沒有問題,只是失敗了,失去了與曹魏爭奪北原的機會。 這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導致雙方對峙了數百天。 諸葛亮也在這場戰爭中陣亡,所以蜀軍只能撤退到漢中。

    其實在第三次失敗,也就是第四次北伐,諸葛亮也能夠獲勝,但因為後來的領主劉禪對運送糧食的**李炎進行掩護和縱容,所以他推遲了進軍的重大事件。 但隨後大勢所趨,面對司馬昭的幾次攻擊,他也在反抗,但無奈,乙個人的實力總是不夠用,在他如火如荼的時候,他沒想到成都會遭到攻擊,劉禪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投降,當江偉得知這個訊息時,實在是無奈。

    江偉死的時候,他嘆了口氣,也許這就是上天的旨意,其實這是江偉對自己主劉禪的不滿。 當年諸葛亮大師被劉禪殺了,又要被劉禪殺了,心裡有一種無奈的感覺,劉備也是因為看到了劉禪的無能,卻捨不得放棄權力。 劉備的英雄天賦和劉禪的軟弱無能簡直是天一地,所以帶出來的人也受到影響,諸葛亮乙個接乙個的失敗,他必須負責。

    但劉嬋的巢穴加速了諸葛亮的失敗,就像你跑得不快,還要背上包袱,只能倒數能拿到排名的人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18

    精補第十四: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戰略缺陷。

    1.環境分析,無論採取什麼策略,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 環境帶來機遇,也帶來威脅,把握環境帶來的機遇,這就是上帝的“潛力”,所謂“時間”,“順天被時間”,才是最順利的成功之路,尤其是對於相對弱勢的個體來說,改變整體環境的作用可以暫時忽略不計,把握機會對成功有更大的意義, 基本上,“龍中”對於環境的把握還是比較到位的。

    2、優缺點比較及路徑選擇:“智者喜水,仁者喜山”,“智者曲折; 成功,另闢蹊徑。 自殺並知道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對乙個聰明人來說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或者是最後的手段。

    諸葛亮認為,曹操占領天地的時候,他擁有百萬大軍,其實他已經坐之高閣,“無法與他抗衡”,諸葛亮判斷“益州危險,肥沃萬里,富饒之國,高祖因此而成為皇帝”,諸葛亮認為劉備是“皇帝的家族, 信義寫在四海“,在四川有自己的優勢。

    諸葛亮的選路是從區域地理角度來規劃的,諸葛亮選擇益州作為復興的根基,後世也被一些人批評,認為益州之地好守難攻,但出門並不容易,但諸葛亮原本的規劃是荊州與益州相互扶持, 而失去荊州,更是意外,當時別無選擇。

    3.培養核心競爭力。 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核心競爭力是“和諧”,在“和諧”的基礎上,可以對內修復政治,對外培養聯盟,對內培養英雄,得到人民的支援,為外部培養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基本上,這三點,包括大勢的選擇、方式的選擇、核心的選擇,都是比較成功和到位的,所以它們可以以弱打敗強者,最終在亂世中崛起,但諸葛亮的成功來自此,失敗也來自於此, 我覺得他有很大的戰略缺陷,或者說是文人經常有的戰略缺陷——就是過分強調“內部政治原則,等待世界改變”,簡單地說,就是喜歡把世界分成幾大塊,其中一塊是他自己的,然後他捍衛了這個區域, 而把心思集中在“練軍安撫民”的“政方內修”上,卻忘了一點:如果他不進攻,只注重防禦,那麼其他勢力也會趁此機會,還有“內政方針”,但

相關回答
7個回答2024-06-12

五丈源位於秦川西端800裡之遙,太白山北麓寶雞縣武章園鎮,是三國時代諸葛良屯戰士的古戰場,窮盡一生,勝過無數,遠近聞名。 為什麼原來叫“武章”,有三種說法:一是這個原來前寬後窄,最窄的地方只有五丈; 二是說秦二世西遊到這個時候,原頭有五丈塵柱風吹來; 三說原來身高五十多丈,原名五十丈平原,口口相傳,乾脆變成了五丈平原。 >>>More

8個回答2024-06-12

諸葛亮墓位於漢中市綿縣定軍山腳下。

這裡樹木鬱鬱蔥蔥,群山環水,是難得的靜謐之地,山水之間,誰能想到,三國洪儒諸葛亮會睡在這裡,說不定冥界有天堂,在南陽耕種的臥龍先生為天下而出, 經歷了短暫而輝煌的一生,終於回到了山里,也回應了古人回歸本源的想法。 >>>More

14個回答2024-06-12

1.耕龍木:諸葛亮生於漢光和帝四年(181年)琅羅縣陽都郡的乙個官員家庭,諸葛亮是琅西王家,祖宗諸葛丰是西漢元帝時的司裡丫,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珏在東漢末期做過泰山郡城。 >>>More

17個回答2024-06-12

諸葛亮的北伐在戰略上是非常正確的。 因為當時曹魏的國力比舒寒強多了,如果遊戲消耗時間,舒寒肯定會被毀掉。 國力差距巨大,想要取勝,就必須出兵,這也是諸葛亮幾次北伐的原因,時機也非常合適。 >>>More

14個回答2024-06-12

諸葛亮用現在漢古傳的單藥酒治好了馬超的蕁麻疹,暗中命令馬超的兒子殺了劉備的另乙個兒子。 而馬超的兒子和後代一直守著諸葛亮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