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紙上談兵的人是誰,紙上談兵指的是哪個人

發布 歷史 2024-06-25
11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譚馬先生,乙個在紙上談論戰爭的人。 劉備臨終前告訴諸葛亮先生,不要再利用這個人。 諸葛亮用了,結果如何? “失敗”輸了街亭的就是他!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馬譚擅長戰爭理論、戰略部署和戰術安排,但缺乏實戰經驗。 在第一次結亭戰役中,他擔任先鋒,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堅持我行我素,在軍中犯了禁忌,導致蜀軍敗下陣來。 因為下了軍令,諸葛亮只好用軍事正義將他處死,在“撕斷馬”之後,諸葛亮還要求降職,為北伐失敗承擔責任。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馬譚失去了街亭,馬譚就是乙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諸葛亮的得意門生——馬健終於丟了街亭,給諸葛亮淚流滿面,斬首。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馬健諸葛亮淚流滿面地砍了馬健一刀。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剛看完新三國,應該是馬衍。

  7.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在紙面上,它指的是趙括。

    趙括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人,趙國名將趙浩之子。 趙括對軍事書籍很熟悉,但他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變通。

    祁延王年(西元前260年)的昌平之戰中,趙小成王急於取勝,秦國的逆謀以趙括取代了老將連破。 趙括義扭轉了連坡的策略,改守為攻,主動在昌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全線進攻秦軍。

    秦國將軍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裝失敗,將趙軍引到秦軍的城牆周圍; 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施反包圍,使趙軍的糧食通道被切斷,困在昌平。 最終,趙軍46天不吃,四路五次突圍,趙括親自率領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槍殺。

    紙上的啟示

    1.唯物主義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一切都應該基於現實。 如果我們不從不斷變化的客觀現實出發,我們當然會失敗。

    2.辯證法原理。 一切都在運動、變化和發展,要從發展的角度看問題。 紙上談兵,從靜態的角度看問題,與發展的概念背道而馳。

    3.認識論原理。 實踐決定認知,認知對實踐有積極的反作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性的唯一標準。

    兵法來自實踐,粗獷樸素的殿堂是一種理解,理解需要實踐檢驗。

  8.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在紙面上,它指的是趙括。

    紙談兵(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歷史故事中的成語,與成語有關的典故最早出現在《殷比匯連豐飢餓寶林湘儒畢連豐飢餓寶林湘儒畢志蒲林湘茹畢志史記》中

    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姓應、趙、明國,趙國名將趙浩之子。 趙括從小就學兵法,他覺得沒有人能和他比得上。 就連趙昊也跟他談不上安排兵力的方法。 然而,趙括缺乏戰場經驗,不知道如何靈活變通。

    熟悉軍事書籍卻不能用武之書,後來又被比作空談理論,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在句子中,它可以用作謂語、賓語和定語; 貶義。

    成語含義

    成語“紙上談兵”,往往形容那些只能口頭上說說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俗話說,說得好比做得好。 這就需要面對問題多思考,而不是張揚,少講道理,多動手。

    趙括把書上的內容背得很清楚,但是他沒有實踐經驗,所以遇到需要實際操作的情況,立馬就失去了方向,變成了乙隻無頭蒼蠅。

    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不注重實踐經驗,就只談理論,“紙上談兵”的最終結果往往是徹底失敗。 而作為管理者,如果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卻被談論它的人弄糊塗,導致錯誤的決定,後果更是難以想象。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紙面上的歷史人物是趙括。 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連破林相如傳》,趙括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人,趙國名將趙浩之子。 趙括雖然熟悉軍事書籍,但經驗不足,不懂得靈活,只能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浩以少之力擊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清。 趙浩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悉軍書,喜歡談軍事,大多數人都談不上他。 所以,趙括很是得意,覺得自己很厲害。

    不過,趙昊卻很擔心他,以為他只是紙上談兵。

    西元前259年,秦軍入侵,此時趙昊已經去世,負責指揮全軍的主要是連破。 秦國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怕趙國之子趙國將軍”的話。 果不其然,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代替連破。

    結果,趙括只按照戰書的規定出戰,導致趙軍四十多萬被殲滅,而他自己也死在了秦軍弓箭手的手中。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浩之子趙括年輕時讀過很多軍事書籍,經常在人前談論兵用武之事。 有一次,秦國攻打趙國時,趙王聽信了秦國散布的謠言,派趙國代替連破。 趙括走到前線,把士兵書上的教條搬了過去。

    秦將軍白琦聽到訊息後,先切斷了趙軍運送糧食的後路,然後包圍了趙軍。 趙軍糧食用完,被秦軍全殲。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這篇論文的主角是戰國時期一位名叫趙括的著名將領。

    故事發生在西元前259年,秦軍前來進攻,趙軍在昌平頑強抗敵,當時大將趙浩已經去世,連破負責指揮全軍。 在昌平之戰中,秦趙兩軍相持近半年不戰,因為秦軍遠離大陸,彈藥和糧食都用完了,不攻自滅就要崩潰了,於是派人回朝廷向秦王報告軍情。 秦國進行反陰謀,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怕趙國之子趙國將軍”的話。

    趙王受騙,派趙括接替連破。 趙括抄襲了軍書的規定,徹底改變了連破的作戰計畫,結果,四十多萬趙軍被殲滅,而他自己也被秦軍的箭射死。

    談兵談兵的意義,就是談兵論戰,常被用來比喻那些談理論,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人。 而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這樣的人。

相關回答
9個回答2024-06-25

後來,他接替了趙立,趙立在昌平戰役中只知道根據戰書不知的工作,卻被秦軍擊潰。 >>>More

13個回答2024-06-25

1.紙上的歷史人物包括趙括。

2.紙上談兵:談兵紙上談兵。 >>>More

7個回答2024-06-25

趙括.

紙談兵(拼音:zhǐshàngtánbīng)是史故事中**的成語,與成語有關的典故最早出現在《史記:連破林相如傳》中。 “談兵談紙上”本來是指趙括對軍事書籍的熟悉,卻用不上,再是空洞理論的隱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是空洞的空談不能成為現實的隱喻; 在句子中,它可以用作謂語、賓語和定語; 貶義。 >>>More

14個回答2024-06-25

導致他最終失敗的“紙上談兵”意義重大。 >>>More

26個回答2024-06-25

算了,為什麼不呢,無論是網上還是現實中的愛情,那邊都是一樣的,都需要精神上的充實,也屬於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