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二戰通史500字,看完二戰通史後約450字

發布 文化 2024-06-08
4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你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完整歷史”,這是什麼。

    讀完《二戰全史》這本書,我對自己有了深刻的印象。 追溯二戰的起因,畢竟是德國、日本、義大利在經濟危機面前採取了“自救”措施。 為了為自己“發展”,他們將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

    無論如何,戰爭是如此殘酷:眼淚、飢餓、鮮血、犧牲,我們對戰爭充滿了恐懼。 無論是希特拉的鐵蹄,還是日本的刺刀,都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戰爭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不可否認,戰爭在促進科學某一方面的發展方面確實有一定的作用。 原子彈之所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被發明出來,是因為二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這並不能使我們對戰爭採取積極態度。

    大批青年中年人上戰場,從事生產活動的人越來越少; 科學家們正忙於研究凶殺案**,而通常為生產服務的各種研究已經停止; 大多數工廠都在生產軍用物資,生活必需品越來越稀缺。 在戰爭帶來的“鉅額利益”背後,許多不良因素日復一日地積累起來,必然會引起人民的不滿,即使法西斯分子想繼續戰鬥,廣大受害者也必然會起來反抗。

    二戰後,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戰後60年來,中國的崛起、歐洲的快速發展、日本經濟的騰飛,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和平,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的確,在抹去戰爭的陰影之後,人們的生活逐漸走上正軌,在和平的環境中,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軍隊開始了大規模的裁軍,不僅為生產活動增加了新的勞動力,而且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軍費開支; 科學家們重新啟動了未完成的研究專案,並加速了新技術和新材料的發明和應用。 甚至國家之間的關係也不再是敵對的,而是被“夥伴”和“戰略夥伴”所取代。 於是世界有了乙個新名字——“地球村”。

    在和平時期,也存在阻礙發展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否認和平對發展的決定性重要性。 可以說,戰爭在某些方面可以帶來一定的發展,而和平可以帶來社會的全面發展。

    和平與發展是兩個永恆的話題。 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中發展,才能取得真正的發展成果。 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我們就會有乙個光明的未來。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連續的歷史傳承,其強大的凝聚力和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經受難、振興的堅實基礎,造就了每乙個中華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遺產。 歷史包含著乙個民族代代相傳的興衰,也蘊含著事件表象中隱藏的成敗之道和內在規律,以史為視角審視現實,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營養,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正視的課題,研究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但是,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很多,如《史記》、《資治總論》、《二十四史》和各種野生歷史。 然而,《宗史》的老式概念、晦澀難懂的文字、浩瀚的篇幅,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 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編纂“章節”為代表體裁。

    敘事的焦點從王朝轉移到國家,從傳統的“貴族精英”轉移到公眾,從政治和制度轉移到文化、經濟、社會、宗教和藝術。 章節體裁的分段、逐章、逐節列舉,有利於敘事內容自由剪下、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比傳統卷更容易表達作者的意圖和內容敘事的內在邏輯聯絡。

    只有了解中國的歷史,我們才能配得上做中國人,才能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有信心,才能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正如我之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很多,而且大多以古代漢語為主,對於我們這些對古代語言從來不怎麼“冷”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苦藥。 《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闡述了中國歷史,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的雨,滋養了我們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 希望。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看完《中國通史》,可以根據自己看完後的感受,結合自己對中國歷史的理解,談談自己的想法,比如: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歷史底蘊,代代相傳的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興旺發達的堅實基礎。 並造就每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底蘊。 歷史見證了每個朝代的興衰,也見證了各民族志存高遠的人生理想的實現。

    不要以成敗來評判英雄,而是通過歷史事件的現象來看待成敗之道和內在規律。 以史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得失。 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的果實,是我們應該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的寶貴社會現實意義。

    有大量的中國歷史書籍,如《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官方史料,以及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野外史,也影響了中國社會史的快速發展。 《中國通史》是“章節式”編纂的代表性體裁。

    敘事的重心從王朝轉移到國家,從傳統的“貴族精英”轉移到大眾,從政治制度轉移到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等,大部分不再以“讚美貶低人物、展示事件”為主。

    章節體裁的分步劃分、章節、章節列出,有利於敘事內容自由剪下、有機編纂的靈活優勢,比傳統的子捲更容易表達作者的意圖和內容敘事的內在邏輯聯絡。

    只有了解中國歷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 為了更好地理解王朝的更替和興衰的原因; 為了更好地理解古人為實現人生抱負所做的努力。

    雖然大部分史書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但《中國通史》填補了這一空白,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了更深入的解釋,這無疑讓我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程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讀完《二戰史》。

    《二戰史》的作者利德·哈特(Lid Hart)用極其嚴謹的筆墨描繪了二戰的壯觀場面。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戰爭不僅是軍事裝備的較量,更是指揮員和部隊素質與戰爭雙方經濟實力密不可分的關係。但軸心國撤退的關鍵原因是缺乏資源。

    換句話說,誰開發了經濟資源,誰就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雖然希特拉十分重視軍備振興,在短時間內軍事和經濟實力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要想趕上並超越歐洲列強,把地中海當成自己的內湖,拉鋸戰肯定是承受不住的, 如果戰爭變成一場持久戰,它肯定會被擊敗。另一方面,德國本身沒有發現油田,因此它不得不依靠戰前儲備或從侵略國(羅馬尼亞)獲取石油; 德軍依靠裝甲部隊的突擊,每天需要大量的石油,一旦補給跟不上,坦克就失去了機動性,只能被屠殺。

    它必須迅速完成。 希特拉拉攏他在歐亞大陸上最強大的敵人蘇聯並非沒有道理。 另一方面,盟軍擁有比德國人更多的裝甲部隊和部隊

    英國,著名的“日不落帝國”,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產,數百年的降水賦予了它強大的經濟實力。 雖然不列顛群島都是島國,但它們當時擁有制海權。 德國入侵波蘭後,英國和法國也應該感到震驚。

    但此時,他們並沒有讓德國感到驚訝,也沒有對德國進行鉗形包圍,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什麼也沒做。 這也為後期英法同盟的重大**奠定了基礎。 失去了摧毀德軍主力的大好機會。

    盟軍依靠對軸心國資源的長期封鎖來實現勝利的目標 二戰結束時軸心國戰敗的原因很簡單,先進的裝備和意想不到的閃電戰被過長的戰線所抵消。 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停滯不前,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 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導致了對美國的宣戰,這使盟軍成為強大的盟友。

    最終,美國向日本投下的原子彈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戰後,蘇聯和美國相繼崛起,但勝利的英國呢? 也許大家心中已經有了答案,英國為這兩場戰爭付出了太多的代價。

    戰爭機器滾滾向前,即使英國贏得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前進的代價是英國消耗了數百年的積蓄作為交換,戰後英國保持沉默。 我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但這些都提醒著我們今天的生活。

    解放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是一件好事,同時,我們也要銘記過去,不忘未來的老師,如果想要更好的未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為未來做規劃?

相關回答
4個回答2024-06-08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賠款和土地割讓)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奠定了基礎,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沒有區域性戰爭,損失不大,經濟發展空前,因此導致了美國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 但經濟危機的爆發,影響了世界,有生產力,但沒有市場,導致通貨膨脹,而華爾街是美國經濟的中心,所以華爾街是經濟危機的標誌,而經濟危機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所以兩者是相關的。

18個回答2024-06-08

陸軍是最強大的,其次是空軍,海軍最後。 德國海岸線不長,約2000公里,德國海軍建設計畫提出得比較晚,好像不早於1941年。 德國的重點是建立一支強大的地面軍隊。 >>>More

8個回答2024-06-08

1.不建議在二戰期間轉學。 可以肯定的是,西南交通大學比雲彩要強很多,但自然競爭也很大。 >>>More

5個回答2024-06-08

方法如下:

找工作的主要流程是:明確求職目的和就業方向——寫簡歷——投遞簡歷——參加面試——入職公司。 >>>More

22個回答2024-06-08

德國:坦克殲擊車很多,坦克1,坦克2,坦克3,坦克4,PZ-5豹,小型豹(德國偵察坦克,數量很少),PZ-6虎,虎2坦克。 III型突擊炮,費迪南德。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