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若不為自己,天地必滅”這句話。

發布 教育 2024-05-02
9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我認為這很切中要害。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人若不為自己動手,天地滅亡”,我曾經很好奇,古人怎麼會留下這麼極端的理論。

    這句話渾身散發著天地之間排他性的尊敬之氣,老子是天下第一,只要對自己有利,別人的感情或者利益根本就不值一提。 每個人都必須為我服務,而我不能為每個人服務。 這句話成了自私者的冠冕堂皇的藉口。

    這樣的人一旦被指責為別人的批評,他會立即以“人不為自己,天地滅”為擋箭牌。 看來這句話,是有自私的基礎的。

    真的是這樣嗎?

    昨天我參加了乙個關於語言和寫作的講座,聽了老師的話,我才知道這句話還有前半句。

    完整的句子應該是“生命已經,它是有道理的,人不是自己,天地將被毀滅”。 其實這句話沒有明確的出處,有人說它來自佛教,有人說它來自儒家。 因為兩者都強調修身、修身、捨己等等。

    解釋這句話的關鍵點是“for”這個詞,這裡應該讀作第二個音“wéi”,有修煉、修行的意思。 現在讓我們用這種語氣再讀一遍這句話,意思是不是完全變了?

    原來,所謂“人若不為自己做(wéi),天就滅地”,其真實意圖是警告我們,乙個人若不注意自己的修為、不注意言行,只想著作惡,天就能殺了他,地就能毀滅他, 而初衷是讓人全心全意的好。這個意思在前半句就說清楚了,乙個人若懂得修身,注意言行,這符合天地大道。

    人不為自己,天地滅“原意被曲解了很久,現在人心浮躁,被提起的頻率越來越高,原本充滿正能量的警告成了利己主義者的遮羞布,多少有些可惜。

    不知道有多少句話被誤解了......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人不為自己,天地滅”是一句成語,也是我國的一句諺語,很多人為了找藉口,自私自利的言行,這句話作為“名言”,就像很多人把“酒肉過腸,佛在心裡”放在嘴邊, 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吃肉喝酒。

    但不管怎麼理解,道理都不會改變,“種瓜取瓜,種豆得豆”的規律不會改變。

    如果你種下了自私的種子,你必然會結出自私的果實,你最終會收穫你自己自私的果實。 所以,那些以這句話為擋箭牌作惡的人,肯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那麼,“人若不為自己,天地滅亡”是什麼意思呢? 有人說這句話的發音是:[rén bù wéi jǐ, tiān zhū dì miè],對“for”的解釋是“修煉,修行”,翻譯過來就是:

    人若不修煉,必被天地殺滅亡。 這種解釋也是合理的,但並不準確,即不完整。

    聽老師說,中國古人說萬物離不開“陰陽”和“五行”,後來智者先祖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發明了十根天乾十二枝。

    在“十大天莖”中,分為:“嘉義目”、“冰頂火”、“無極圖”、“庚心金”、“農登水”。 每兩根天莖代表自然界中的一種物質,一陰一陽。

    在《五極土》中,“五土”屬於“陽土”,“吉兔”代表“陰土”。 而“土”在我們中國文化中代表著大地,《易經》中的“地坤,君子以德扛物”告訴我們,土代表著“德”。

    因此,“土”代表“德”,而“自”是“陰土”,意思是“陰德”。 我們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我們必須積累更多的陰德”,以便為子孫後代積累好運。 “陰德”是不為人知的德行,所以我們做好事而不求回報,最好是做善事不留名。

    那麼“陰德”與後代有什麼關係呢?

    《易經》告訴我們:“良善的房子會有餘暉; 若無善積,必有餘。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人若不為自己,天地滅亡”這句話:

    乙個人若不做積陰德之事,就會有災難難,不僅會害自己,還會禍害後代,甚至整個家族。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句話的理解和執行至關重要,我們不應該把它當成兒戲。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起源於《禮、禮、財經》,大同社會中的每個人都不為自己謀劃。 “惡的力量不是來自身體,也不一定是為自己”,所以民間諺語相互競爭,說人不為自己做,天地就滅了。

    人若不先修煉自己,那麼就會被天地所容忍。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天地毀滅》最早出現在《水滸傳》中。 明史乃安《水滸傳全集》第十五章:“我們六人中若有私心者,天地滅,神仙必查。 這句話可以概括為“人若為己人,天地滅亡”。

    這句話可能在清代之後流行起來,但不知道其最早的來源原意是“人若自滅,天地滅亡”。

    佛陀說《十善業經》:生命是為自己的,是正當的,是正義的,人若不為自己,天地必滅。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人若不為自己,天地必滅“,這裡的”為“字,讀作第二聲,是”修煉、修煉“的意思。 整句話就是,乙個人如果不注意修身,就很難在天地立足。

    我一直以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若不為自己謀利權欲,就要被天地殺死。 現在知道了,人不為自己滅天地,源頭是佛陀說的十善業經,生命為自己,天地正,人不為自己,天地滅。

    佛教的意思是不殺生、不偷竊、不說謊、不說三道話、不說壞話、不貪婪、不生氣、不惡見、不作惡。 不要給自己製造新的惡果,小碧不會給自己製造新的災難,這是給自己的。 只有這樣,它才不會被摧毀。

    在“人若不為自己,天地必滅”這句話中,為自己而活,就要求乙個人遵守道德法則。 從這個角度來看,利己主義並不等同於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利己主義。 不僅名利不是自己,就連妻子、家人也不是自己。

    根據佛教的說法,真正為自己服務的人必須對名利無動於衷,脫離事物,舉止得體。 顯然,我們所理解的“人不為自己,天地必滅”,恰恰是它的對立面。 比如一些商人,為了牟利,在食物中加入或注射對人體不利的東西,表面上都是為了自己的智慧,實則是在傷害自己。

    今天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說:“人若不為自己做,天地就要滅了! ”

  7.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作為乙個有自我意識和追求的生物,人們很難避免有一定的功利主義,即追求自身利益、實現某些目標的慾望。 在現代社會中,功利主義往往受到強烈的推崇,對功利主義的追求往往被視為自我實現的手段和標準。 在某些情況下,一定程度的功利追求可以激勵人們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

    但是,如果乙個人過於追求功利主義,往往會失去人性,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情節嚴重時,會導致人性扭曲,損害人與人的關係,損害整個社會的利益。

    因此,我們建議適度追求功利主義,同時注重維護個人品格和道德價值觀。 在實現自我價值、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要注重社會責任和他人福祉,盡可能將個人追求與社會公共利益結合起來,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和諧共榮。 追求功利主義並不可恥,只要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標是合理的。

    事實上,適度的功利主義追求可以激勵人們朝著目標前進,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

    但是,如果乙個人僅僅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的利益和良心,強行剝奪他人的權益,那麼這種追求方式是不道德的,甚至是可恥的。 因此,在追求功利主義時,要注意維護個人道德和道德觀念,注重社會責任和他人利益,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和諧共榮。

  8.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這句話就是《禮記》。 在《禮與福》中,“如果貨物是邪惡的,被遺棄在地上,你不必為自己隱藏; 邪惡的力量不是來自身體,也不一定是為自己”。 意思是好東西被丟棄在地上浪費,山橋雖然讓人感到厭惡,但沒有人有權據為己有; 能夠拿到東西卻懶得用是很噁心的,但沒必要自己用。

    顯然,這是儒家思想所闡述的“大同社會”的觀點,實現大同社會的前提是人們必須始終考慮集體利益,把個人利益放在一邊。

    有學者認為,《論語》中“人若不為自己,天地必滅”和“過去的學者為自己,今日的學者為自己”,有很多相似之處和效果。 意思是古人讀書是為了提高修為; 現代人學習是為了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知識。

    人不為自己,天地必滅“為一句完整的句子,最早出現在西晉時期在中國流傳的佛教經典《佛陀說十善業力經》二十四集,並被引用,說明這句話早在西晉之前就已經形成。

    西晉時期,是佛教傳入我國的第乙個高峰期,在河西走廊,游牧民族建立了月氏國,月氏國誕生了一位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僧人,名叫法胡,他精通多種語言,翻譯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在《佛陀說十善業道經》二十四集裡他翻譯了這樣一句話: 為自己而生,地義,人不為自己,天地滅亡。

    通過佛經的傳播,這句話後來成為一句家喻戶曉的諺語,原本意思是,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不注意提高你的修為,你就會被天地拋棄。

    然而,這句話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經常被誤解和理解為,如果人們不為自己的私慾而活,就會被天地拋棄。 顯然,這種解釋完全歪曲了其原意。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什麼是“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通常是指追求某種利益或目的的動機。 在社會生活中,有一定程度的功利主義是正常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計和追求。

    但是,如果功利主義失去了道德底線,它就會成為一種可恥的行為。

    在現實中,有些人會不惜一切代價實現自己的目標,甚至違反法律、倫理和道德規範。 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不允許的。 如果我們僅僅為了一己私利而無視社會和集體的利益,那麼不僅要為此付出代價,而且會給我們周圍的人和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不幸和損失。

    因此,雖然我們不能否認功利主義在生活中的存在,但如果我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所有人的利益,我們就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消除功利主義,而是避免過度的功利主義,堅持良知和道德標準,把功利主義放在和諧理性的界限之內。

    總之,雖然功利主義通常是正常的,但如果動機失控,它就會成為一種可恥的行為。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要兼顧各方利益,在行動中始終堅持良好的知識和道德標準,避免過度功利主義。

相關回答
5個回答2024-05-02

1.受到尊敬的。 讚美別人就是讚美自己。 段某出賣和尊重他人,以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More

17個回答2024-05-02

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每個人都會有起點和終點。 >>>More

8個回答2024-05-02

人類的全面發展是這樣理解的:乙個人只要能達到內在和外在的和諧統一,就完成了。 乙個外表光鮮亮麗、多才多藝、沒有內涵的人,是空虛寂寞的,安靜的時候總覺得無助,因為他沒有一顆堅強而深邃的心。 >>>More

24個回答2024-05-02

可以理解,人生就是乙個不斷了解世界和周圍人的過程,通過理解不斷調整自己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方式。 >>>More

8個回答2024-05-02

作為乙個 Web 框架,它是乙個輕量級的 Web 框架,能夠以異地方式處理非阻塞 IO。 作為 Web 伺服器,Tornado 具有出色的抗負載能力,與其他以 nginx 反向方式部署的 Python Web 應用框架相比,最大瀏覽量超過第二名近 40%。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