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理解“彼此由心生”?

發布 文化 2024-02-05
2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是的,這裡的心,用普通人的話來說,指的是包含藏族意識的“阿賴耶”,即被汙穢的佛性。 但事實上,阿賴耶也不存在。

    《金剛經》說得很清楚:像夢,像幻覺,像泡泡,像影子,像露水,像電。 隨便取乙個,修煉它,以達到開悟。

    比如我修煉“如夢”,就讓我們在這裡解釋一下。 你看,為什麼你和我看到同一棵大樹? 用一句名言來解釋,這叫做“集體業力”,但如果你深入思考,你會認為別人看到的是一樣的,這還是你自己的感受吧?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在相貌學上,可以解釋關係是發自內心的,乙個人的內在氣質和心理狀態,性格可以通過外表看出來、、、當然也可以用現代心理學來解釋、、、所以沒有必要解釋太多!

    而心是什麼可以參考佛教的《冷嚴經》古文不好,我讀了南懷金先生的《冷嚴大義釋》,在書中佛陀和阿難的對話會很清楚什麼是心、、、在他們自己的經驗中,雖然我們看到《冷嚴經》是一樣的, 但啟蒙是不同的!雖然開悟有不同,但歸根結底,也是能夠看見心的本質,看見成佛、、、本質

    不光是你我,一切都是一樣的本體,你我有同樣的東西,但為什麼不一樣,值得參與!

    我對此了解不多,希望你能給我很多建議、、、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由心表現出來的,然後它被投射回來並被心感知。 佛陀打了個比方,說心就像一顆瑪尼寶石,它向四面八方發光,然後被光反射。

    心與心和妄想的心是一體的,它就是這顆心。

    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事情,那是因為集體業力,就像某個地方的日全食,而其他地方則看不到。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快樂,臉上帶著笑容,長得好看,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都很美好,做事都向好的一面。 反之亦然。

    一棵樹,如果你注意,你會看到,如果你不注意,你可能看不到。

    經文說這棵樹是一棵樹,他將出生和死亡,他不是,他仍然在那裡,並且有一種概念他不是。 所以它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樹。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我們心中的想法,如果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棵大樹,並不意味著它都是一樣的,例如,如果有人看到它,有些人看到果實。 心若無欲,就見不見樹,見不見天地,心若求所求,那所見就是熙熙攘攘。 當每個人都不想在這本書中得到一些東西時,它只是乙個不可穿透的物體,叫做一棵樹,只有當有人想急於得到一些東西時才能看到。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莊子和惠子在橫樑上游泳。

    莊子道:“魚兒從容不迫地游動,是魚兒的快樂嗎? ”

    惠子道:“紫飛魚,知魚的喜悅? ”

    莊子道:“公子不是我,不知魚的喜樂? ”

    慧子說:“我不是兒子,我不認識兒子; 子谷不是魚,子芷不知道魚的快樂,全部。 ”

    莊子道:“請追根溯源。

    紫曰:'阮安知魚,喜雲,你既然知道我所知道的,你就問我。 我知道。 ”

    房東說,他看到的那棵大樹,和他有不同的意見,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什麼解釋呢? 心臟的作用。 眼睛、耳朵、嘴巴、舌頭、身體和心靈都認識六種感官,通過六種感官我們可以理解世界,但因為這些感官,我們失去了本性。

    風和雲其實是心跳!

  7.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我也曾短暫接觸過佛教。

    我的理解是,在這個我們作為“人類”的維度上,一切都是我們現在能看到和感知到的。 但當你真正得了大乘,開啟了大智慧時,你看到的“樹”,未必就是眼前的物質形態。

    佛經的理念是,一切都是空的,只是因為我們有慾望,我們才會被迷惑。

  8. 匿名使用者2024-01-18

    我沒有學過佛教,但我認為這是正確的答案。

    路過的人都清楚。

    佛陀說,萬物皆有心。

    沒錯。 這片土地有乙個地球的中心。

    樹是有核心的。 人是有心的。

    花有花心。 甚至我們所知道的原子也有核心。

  9. 匿名使用者2024-01-17

    心:立場、觀點、世界觀。

    半杯水,消極的頭腦會看到,“嘿,只剩下半杯了。 ”

    一顆積極的心可以看到“哈哈,半杯! ”

    還有“可疑鄰居偷斧頭”的故事。

    同一棵大樹 你和我看到的一樣,因為我們對這棵樹有相同的教育。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16

    佛教依賴於理解,而不僅僅是對文字的研究。

    相對於心靈,這個心靈是相對於另乙個心靈的。

    因為心,相是從心生的。

    一切都是變形。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15

    心變了,祝福就誕生了。 它似乎是一種道教語言。 我覺得乙個人的心和靈魂相距不遠,在戒酒的過程中,(我三天三夜都睡不著覺)幻覺不算什麼,而且是白色的。 (我不相信那是八種感官。 我愛醫學)。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14

    從心生起是知覺的唯一觀,它並不精確,還有中觀正觀,因緣生起萬法,滅生萬法,緣起空。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13

    簡單來說,快樂的時候臉好看,生氣的時候難看,所以心地善良的人一定要善良善良。相反,滿臉肉香的人絕對不是乙個好人。 是我的。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12

    你看看今天的原子科學家迪恩·萊丁(Dean Ledeen)的發現。

    一切都是從心裡誕生的。

    是什麼導致了當今世界的災難? 從人心的不仁慈中誕生。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11

    彼此的本意是“價值觀”。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10

    三界只有知,萬法唯心。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09

    如果眾生以心的外表,他們就會為我們的眾生而活。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08

    很難說你必須依靠自己的啟蒙。

  19. 匿名使用者2024-01-07

    臉的樣子是由內心的想法和態度決定的; 環境會根據人們的心情和心情而變化。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他自己掌控和把握的,祝福是由他自己創造和產生的。

    它主要是指一切都是由人們自己的態度和主觀性決定的。

    出自佛教《無常經》:世無表,相從心生,可見之物其實是非物,能感覺到之物其實是非物。 一切都是空的,那真是瘴氣,心是瘴氣,俗人的心,到處都是監獄,只有世間化身,才能無私。 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

    由心生,境從心變,心與佛相連,珠子能幫路。

    後來有:相從心生,環境從心變,心與佛相連,珠子能助路。 心境也是從心裡改變的,心境是存在的。

    從心裡生出來,情況就憑心出現。 這句話體現了佛教唯心主義的哲學,充滿了佛教樸素的深刻哲理。 當代佛教是開放式的,這兩句話有很多解釋,延伸到不同的含義。

    相對於心,是指一切表象都是由心產生的,一切都是空的,只有真相隱藏在心中。 如果心是善良的,它就會是善的,如果心是邪惡的,它就會是邪惡的。 引申意義:乙個人的外在精神狀態反映了內在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心境是指乙個人的環境和境遇會隨著心情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有一種心境隨心而變,心隨心情而變,令人討厭。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相貌都反映了他們相應的生理心理狀態,例如,乙個身體健康、身心快樂的人,通常在相貌上充滿天堂、紅光煥發。

    相反,乙個生病或心疼、憂愁的人,平時都是烏雲密布,眉頭緊鎖,往往很難過得開心。 視覺是心,臉是心,相是從心生的。

  20. 匿名使用者2024-01-06

    相位由心生,環境由心造,兩者的含義相同。 所有階段都是由眾生的業力所激發的,也就是業力的顯現,都是眾生的業力所形成的顯現。 簡敏輪。

    而這個業因是由眾生的心所創造的。 流浪生命的心是真理的境界,是正義和莊嚴的境界。 眾生心心迷惑,乃是六界輪迴境界,現有信苦境。 一切法,都是從眾生的業力中生起的。

  21. 匿名使用者2024-01-05

    相貌,相貌,相貌是發自內心的,這意味著乙個人的相貌,青春或衰老的美醜,都是由心情調節的。 佛教中有一句話,彼此是發自內心的。

    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變化都源於內心的思想。 的確,你有什麼樣的心情,你有什麼樣的臉。 乙個生性悲觀的人,總是看起來很疲憊,看起來對凡人的一切事物都不在乎,他想愛什麼就愛什麼。

    他的憂愁大概是發自內心的,他沒有重生的慾望?

    不要以為頹廢是一種另類狀態,代表著一種不同的人格,其實它代表著一種真正的衰老,從表面到心靈,過早褪色萎縮。 最終,它只會導致生命的停滯。 而越是停滯不前,越是不滿,越是頹廢和無助。

    怨恨能解決什麼問題? 也就是說,使灰色更灰色。

    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腐蝕。 我不喜歡這種狀態,更怕自己會陷入這樣的死寂。 當你周圍的一切都不有趣,甚至每個人和每件事的變化都讓你煩惱,讓你抱怨時,是時候看看你是否該調整了,因為問題一定出在你身上。

    這是真的。 幸福是一種存在於自己身上的想法,不是別人給予的。 不管你處於什麼樣的變化中,有多少種煩惱,會不會被煩躁包圍,選擇微笑與否,都與別人無關,而是取決於自己,因為它是發自內心的,皺紋糾纏不清。

    寧願看到陽光面孔的人,無論什麼活動,都有寬容的微笑。

    我曾經以為《無常之書》很空虛,但其實也有讓人在讀的時候有感觸的一面——一張漂亮的臉蛋,並不意味著你過上了好日子。 如果是因,如果是果,這個世界的果實就是過去的努力,因為中心有善念,莊嚴的行為擁有自己的光明未來; 放下對外表的執著,在心中培養慈悲和智慧,業力充足的那一天就是人生圓滿的時候。

    乙個聰明而有眼光的人知道如何做出權衡; 該得的涅槃,必須勤於修行才能得,塵土飛揚的外在境界必須摒棄。 否則,如果你不拿你該拿的東西,如果你不放棄你應該給的東西,你要麼善於觀察,要麼顛倒過來。 懂得取捨的人怎麼會自找麻煩呢?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並不容易,至少首先要說服自己,放棄放不下過去的過去,嘲笑不如意的現在。 至少相信最簡單的話:笑總比哭好。

    其實,幸福可以永恆,只要你有深厚的內在力量。 我相信幸福是從心裡誕生的。

  22. 匿名使用者2024-01-04

    因為從心裡生的意義,就是乙個人的內心有多壞,多好,可以從他自己的氣質中看出來,因為他自己的氣質可以表現出他的內心。

  23. 匿名使用者2024-01-03

    乙個人的相貌會根據乙個人的內心想法而形成,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彼此發自內心的。

  24. 匿名使用者2024-01-02

    乙個人的心境會改變乙個人的脾氣和性格,這會體現在外表上。

  25. 匿名使用者2024-01-01

    1.相貌不僅是人的外表,更是人周圍的一切。

    我們似乎無法決定出生在哪個母親的子宮裡,但一切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撇開這些過於神秘的事情不談,我們來談談一些我們馬上就能看出來的事情:如果你喜歡佛教,你自然會接觸到佛教徒; 喜歡算命,自然會接觸陰陽客人; 如果你喜歡,你自然會接觸到“古琴”、“結他”甚至**家庭和歌手; 如果你喜歡畫畫,你自然會接觸到書法畫家......人們有不同的愛好,不同的氣質,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環境。

    環境的階段也隨著我們的心而變化。

    好色者總能見美醜,無慾之者總愛山水淨心,修煉者總沉澱禪法,入世之人總想爭......仁義

    雖然我們的人生已經到了第一位,但遇見誰似乎並不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事實上,一切都是我們內心選擇的。 只是我們常常對生活或某種映象感到厭倦,或者生活中的變化不會隨著我們的貪婪和仇恨而隨意改變,所以我們不認為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2.顏值是發自內心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同的情緒會影響人們的外表。 不僅因為衣著而改變顏值,也因為憤怒、悲傷、喜悅和安靜而改變精神和骨骼。 不同的心情也會影響生活,生活的苦澀和喜悅自然會影響顏值。

    雖然有些人窮困潦倒,憔悴不堪,但他們的精神在燃燒; 有些人雖然有錢,不擔心吃喝,但性格遲鈍。 不同的心情,自然有不同的內在氣質。 即使是相同的環境也可能有很大差異。

    3.相是發自內心的。

    有些人出生在亂世,卻能稱霸天下; 有些人活在今天,他們仍然岌岌可危。 精神是不同的!

    有的人富人,卻依然有得有失; 有些人在山曠中貧窮,但他們認為自己在江山中富有。 想法是不同的!

    有些人還在卑躬屈膝; 有些人是“賤民”,但他們也可能傲慢自大。 要求不同!

    有這麼多例子,怎麼能不從心裡生出來呢?

相關回答
13個回答2024-02-05

從梵語翻譯過來,叫“跏趺”,就是腳背和腳跟,疊腳跟叫“跏趺”,中文叫“盤腿”。 盤腿有三種姿勢,雙盤是直立和坐著的,有人會問,是右腳在外還是左腳在外? 這是先測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兩條腿的長度不一樣,或者是一點,還是半寸,一寸,當兩個膝蓋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舒服地放在長腳的外側。 >>>More

22個回答2024-02-05

這只是你必須人性化的東西,這只是你的妄想之一。 >>>More

7個回答2024-02-05

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去理解和思考問題。

22個回答2024-02-05

有必要皈依一位心智清明、見識深厚的真正金剛上師。 >>>More

10個回答2024-02-05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

一般來說,敘事寫作場景和懷舊散文的標題一般具有深刻的含義,或者隱含著多重含義,正確理解這類文章標題的含義或功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理清文章的思想。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