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相關理論

發布 社會 2024-08-01
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簡要描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的影響。

    1)學習。通過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學生可以通過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來學習與問題相關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

    2)腳手架式教學。這是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外部支援,幫助他們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任務,然後逐漸拆除腳手架,讓學生獨立探索他們的學習。

    3)情境教學。基於真實事件或具有傳染性的真實問題的教學稱為情境教學。 知識、學習與情境化活動有關。 學生應該嘗試識別、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任務情境中的問題。

    4)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主要是以互動合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為教學活動導向,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共同實現教學目標。

  2.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第一,知識的概念。

    建構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質疑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強調知識的動態性。 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知識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述,而只是一種解釋和假設。

    知識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被“革命化”,新的假設也隨之而來。 (2)知識不能準確地概括世界的規律,也不能立即使用,而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再創造。 (3)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具體個體之外,儘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某種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也得到了更普遍的承認,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習者對這些命題的理解是一樣的。

    因為這些理解只能由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構建,具體取決於特定環境中的學習過程。

    這種建構主義的知識觀雖然過於激進,但它挑戰了傳統的教學和課程理論,值得深思。 根據這種觀點,教科書知識只是關於現象的更可靠的假設,而不是解釋現實的“模板”。 科學知識包含真理,但它不是絕對正確的最終答案,它只是對現實的更可能的正確解釋。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知識在被個人接受之前,對個人來說是沒有權威的,知識不能作為預先確定的東西教給學生,我們不應該把我們強調知識的正確性作為個人接受它的理由,我們不能利用科學家的權威, 老師,和教科書來壓制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通過自己的建構來完成,知識的合理性可以在自己的經驗和信念的語境中進行分析。 學生的學習不僅是對新知識的理解,更是對新知識的分析、檢驗和批判。

    此外,知識在各種情境中的應用不是簡單的應用,具體情境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學習知識不能滿足於教條式的掌握,而是需要深化,把握其在具體情境下的複雜變化,使學習朝著“思維具體化”的方向發展。

    第二,學生的觀點。

    建構主義者完全拒絕心靈的白板,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生不會帶著空虛的頭腦走進教室。 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從身邊的衣食住行,到宇宙和星辰的執行,從自然現象到社會生活,他們幾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而且,即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一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經驗,一旦問題擺在他們面前,他們往往可以根據相關經驗,依靠自己的推理和判斷能力,對問題形成某種解釋。 而且,這種解釋並不全是推測,而是基於其經驗背景的邏輯假設。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點如下:

    1.知識的概念: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主體的經驗、解釋和假設。 (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面對新事物、新現象、新資訊、新問題時做出的試探性解釋和假設)。

    2.學習理念:學習是學習者積極建構知識並產生自己的經驗、解釋和假設的意義。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要靠每個人來理解世界並賦予世界意義。

    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是去解釋現實,每個人的經驗世界都是用我們自己的思想創造的,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因為對外部世界的經驗和信念而大不相同。 (積極建設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

    3.教學理念:根據建構主義的知識和學習概念,知識不是事物,學習也不是接受事物,因此教學不是傳遞事物,而是創造一定的環境和支援,促進學習者積極建構知識的意義。

    由於知識的動態性和相對性以及學習的建構過程,教學不再是傳授客觀、明確的現成知識,而是啟用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和經驗,促進知識和經驗的“成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從而實現知識和經驗的重組、轉化和轉化。

    代表人物

    1.皮亞傑: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理論提出 他認為,兒童認知形成的過程是首先出現一些直覺概念,這些原始概念構成了思維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通過綜合加工形成新概念,構建新結構,這個過程不斷進行,這是兒童認知結構形成的主要方法。 認知發展涉及同化、順從和平衡。

    2.布魯納: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乙個現實世界的模型,通過該模型,學生可以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

    該模型涉及儲存資訊的內部系統,這些資訊是通過人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獲得的。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思想如下:

    1.學習不是教師簡單地將知識平衡傳遞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 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而知識是他人無法替代的。

    2.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和背景,主動選擇、加工和加工外部資訊,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 外部資訊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銀行知識和經驗之間反覆的、雙向的互動過程建構的。

    3. 同化和適應是學習者認知結構變化的兩種結構或方式。 同化是認知結構的量變,而從眾是認知結構的質變。 同化 - 順應 - 同化 ......迴圈重複,平衡 - 不平衡 - 平衡 - 不平衡......或者,認知水平的發展就是這樣乙個前端過程。

    學習方法:

    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它涉及新舊知識和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引起的認知結構的重組。 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資訊輸入、儲存和提取過程,而是新舊知識和經驗的雙向互動過程,即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

    養成自我測試、自我糾正、自我補救的自我約束習慣。 檢察自身,及時提供反饋和評估,及時糾正和補救,增加我們的信心。 閱讀有疑問的書籍有利於集中注意力和清晰度,這不僅是有意識學習的要求,也是發現學習的必要條件。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對話”和“意義創造”是學習環境的四個要素或屬性。

    情境主義: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 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中,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的分析,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的創造,把情境創造作為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協作“:協作發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 協作在學習材料的收集和分析、假設的制定和驗證、學習成果的評估以及意義的最終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會話:對話是協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學習小組成員必須通過對話討論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畫; 此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乙個對話過程,其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由整個學習小組共享,因此對話是實現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 要構造的含義是指:

    事物的本質,事物的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 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構意義,就是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當前學習內容所體現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以及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

    建構主義是一種知識和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基於學習者的先驗知識和經驗產生意義和建構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 建構主義具有深刻的思想淵源,與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截然不同,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建構主義最早的提出者可以追溯到瑞士的皮亞傑。 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創立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稱為日內瓦學派。 皮亞傑的理論充滿了唯物辯證法,堅持從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

    他認為,兒童在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建構了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發展了自己的認知結構。

相關回答
6個回答2024-08-01

建構主義斷言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事物的理解是由每個人決定的。 個體建構主義與認知學習理論有很大的連續性,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乙個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和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形成、豐富和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 >>>More

5個回答2024-08-01

學習理論是: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More

5個回答2024-08-01

科普中國滑房,科學百科散,格式塔理論張讓拿。

5個回答2024-08-01

所謂"掌握學習",即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以小組教學(課堂教學)為基礎,輔以頻繁、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他們需要的個性化幫助和額外的學習時間,以達到課程目標設定的掌握標準。 >>>More

9個回答2024-08-01

學習理論是: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