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誤原因: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速率而不能使平衡移動,從圖中可以看出反應在30min時已經達到平衡,而反應在40min時仍處於平衡狀態,如果此時加入催化劑,物質的量和濃度不會改變, 因為平衡不會移動。
-
有一條直線可以知道平衡沒有移動,反應物和產物的濃度正在增加。 催化劑只改變反應速率,不破壞平衡,即濃度曲線不應改變,因此催化劑是錯誤的。 例如,如果溫公升平衡會向左移動,那麼濃度曲線就不是一條直線,如果是反應物或產物的增加,那麼它也將是一條曲線,如果是壓縮,平衡也會移動,反正一條直線我認為很難實現。
-
催化劑的加入不會改變濃度,而只會加快反應速率。
這應該是 2:1 到 m n
-
只能由體積減少引起,兩者濃度的變化因子相當。
-
分類: 教育, 科學, >>學習輔助.
問題描述:為什麼在已達到平衡的系統中加入催化劑時,平衡不動?
平衡走勢的跡象是什麼?
如果改變平衡體系中的溫度、濃度等,新增催化劑有什麼區別?
請看一下並回答謝謝。
分析:化學平衡運動的條件只有溫度、濃度和壓力,而催化劑只增加體系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比,而只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而且變化率不是單向的,而是同時增加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因此平衡的巨集觀效能不動。
平衡運動的跡象很多,例如,在氫+碘碘氫反應中,前後係數相等,因此如果壓力平衡發生變化而不移動,則平衡時系統中的密度不會發生變化,因此系統中密度的變化可以作為平衡運動的標誌。
溫降會發生變化,根據 Le Chartrete 原理,平衡必須朝放熱方向移動,反之亦然。 當反應物濃度增加時,它向正方向移動,當它降低時,它向相反方向移動。 催化劑只改變反應速率,正反反應速率的變化是一樣的,所以此時平衡不動。
-
分類: 教育學科 >> 入學>> 高考 問題描述:
在恆溫恆壓的裝置中,2molSO2 充滿 1Molo2、2SO2 O2 2SO3,反應後達到平衡。 如果裝置充滿 2 摩爾(不與 SO2 O2 SO3 反應),平衡向 ** 移動,為什麼?
分析:反應向相反方向移動。 由於恆溫恆壓,充氬後體積變大,三種氣體的濃度降低相同的倍數,假設它們都是原來的1 2(例如,為了大家理解),根據平衡常數k=(SO3)2(O2)*(SO2)2,K是變化後原來的2倍, 但k是溫度的函式,在恆溫的情況下不應該變化,所以K需要變小,這樣分子變小,分母變大,SO3繼續減小,平衡反向移動。
-
如果C不參與反應,則壓力變大,但參與反應的物質濃度不變,因此反應速率和平衡保持不變。
如果 C 參與反應,那麼就有必要區分問題詢問的是平衡隱形傳態方向還是最終平衡狀態是否等同於原始平衡。
注:平衡運動的方向由變化時刻正負v的相對大小決定,最終平衡態與原始平衡狀態相比偏向於該側,但應根據變化條件進行分析。
假設反應 a<=>2b
在恆定容量容器中加入氣體A會增加壓力(實際上它增加了A的濃度),正反應速率瞬間變大(逆反應速率保持不變),平衡當然向右移動; 但是,最終的平衡狀態比原來的平衡狀態要小(正如我們所說:增加壓力,平衡狀態向左移動,A轉化率變小)。 與絕對一起游泳。
當然,教科書上說:增加壓力,平衡朝著減小氣體體積的方向移動。 這裡壓力的增加應該理解為容器體積的減少(每種物質的濃度相同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平衡向氣體體積減少的方向移動,無論是瞬間還是最終。
-
事實上,這取決於濃度洩漏。
當參與反應的物質濃度較大時,速率會變回大數,將壓力轉換為濃度模擬程式碼會更清晰。
-
恆定體積不影響恆壓以降低壓力。
-
你的思想被限制在迴圈中,無法擺脫。
1 解決化學平衡問題的平衡理論已經考慮到了反應的可逆性。 從理論上講,我們不能再考慮它了。 不然怎麼能叫“化學平衡理論”呢?
2、要解決平衡問題,要善於抓住主要問題,導致主要問題的次要問題不能抵消主要問題。
加上A,A的濃度增加,你做出的改變是主要問題,它導致平衡向正方向移動; a的加入相當於增加壓力,平衡向相反的方向移動,這是導致主要問題的次要問題,可以忽略不計。
在政治課上,我們應該抓住主要矛盾,這就是它的意思。
-
你想多了,對吧?
平衡後,一側的增加形成對另一側的轉化,這種轉化以新平衡的形成而告終。
問題問的是反應達到平衡後加入某種氣體形成不平衡時發生的運動,根據上面,最直接的反應是什麼,那麼答案是什麼,怎麼會有你想象的那麼複雜? 純粹是自己造成的麻煩。
-
改變壓力的本質是將所有物質的濃度改變到相同的程度。 在恆定體積條件下,無論是填充非反應氣體還是填充單個氣體,所有物質都絕對不可能改變其濃度。
如果你不聽課,老師一定說過改變壓力的本質是什麼。 讀一本好書。
-
平衡向前移位。
新增 a 確實會增加壓力,但不會增加 b、c、d 和 p 的接觸概率,並將 p 設定為總壓力 p(a)、p(b)、p(c) 和 p(d) 作為分壓,則 p = p (a) + p (b) + p (c) + p (d) p (a) 增加,然後 p 增加, 但 P (BCD) 不會改變。
某種氣體的壓力不是由總壓力決定的)。
-
1.向右移動。 因為平衡已經處於平衡狀態,如果反應物的濃度增加,平衡就會向右移動。
2.向左移動。
你的意思是增加壓力會影響其他物質,對吧? 例如,如果新增 A,體積保持不變,壓力增加,但是! 壓力的增加只對你現在新增的 A 有影響,不會影響 B 和 C。
-
1.天平向正方向移動,你認為如果你不加A,而是加入惰性氣體,天平不會移動,但壓力會變大,所以如果你加A,雖然壓力變大,反應還是會向正方向移動,達到新的平衡。
2.平衡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因為此時是平衡的,你加b和c,壓力變大,b和c的濃度變大,它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如果認為 a 的濃度變大,則在濃度變大之前,會在相反的方向上生成 a。
-
1、c、d。[雖然 A 和 B 的移動方向相反,但它們都使 C(NO2) C(N2O4) 變小; C和D其實是一樣的,都降低了壓力。 】
2、c。[保持溫度不變,以2:2:1的比例補充a、b、c與物質量,相當於增加壓力,將天平向右移動。 因此,A和B都錯了,與D相比,正反應率增加,逆反應率也增加。 】
-
1c2b
1 體積增加,壓力減小,沿 N2O4 方向反應。
2中增加1倍相當於體積減少1倍半,則壓力增加並沿壓力降低的方向反應,即向C反應。
-
選擇B是因為1 N2O4會轉化為2 NO2,(氣體體積=總氣體物質量和氣體摩爾體積),平衡後,反應的分子總數增加,所以相應的氣體體積會增加。 反應發生在恆定體積的容器中(即體積不變),因此壓力增加。
體積不變,質量不變(不新增其他物質,所以總質量不變),當然密度也不變。
但是反應的分子總數增加,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分子總數的總質量,因此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會減小。
-
b 總質量不變,顆粒數增加,平均分子量減小。
密度不會改變,因為氣體的質量和體積不會改變。
-
選項B解釋:A:N2O4(G)==2NO2(G),平衡後,分子總數增加,即體積保持不變,因此壓力會增加。
c、d:體積不變,質量不變(質量守恆定律),密度不變。
b:總分子量增加,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總質量總分子數,所以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會減小。
-
可以這樣想:這本書解釋了化學平衡運動的原理,即平衡運動的方向可以抵抗外部條件的變化。 如果溶液被稀釋,假設平衡不移動,平衡中所有物質的濃度都會降低,因此為了抵抗溶質濃度的這種變化,平衡會向化學計量數之和的方向移動,以增加顆粒的總量並降低溶質濃度的程度。
原理其實就是上面提到的熵增定律,這樣的變化可以使系統更加穩定。
-
1.站在原天平的角度,如果一側被破壞,則移動到另一側。
2.加熱,可以提供的熱量的增加,對於吸熱反應來說絕對是有利的,朝著吸熱的方向移動。
3.如果反應中總物質的量保持不變,則體積膨脹對平衡沒有影響,膨脹10倍,濃度變為1 10,質量保持不變。
-
假設反應 a+b=3c··在平衡狀態下,假設濃度均為 a···則平衡常數k=a3 a2=a稀釋後a··假設稀釋度加倍,q=(a2)3 (a2)2=a2···因為Q
-
化學計量數較大的一側對應於濃度降低過程中的更大程度的降低,根據Le Chatelier原理,化學計量較多的一側下降更多,濃度下降更多,因此應向濃度降低的方向移動。
-
熵增定律。 由於向化學計量數和大的方向移動,反應系統中的分子數量增加,混沌程度增加,系統變得更加穩定。
-
熵增原理。 化學反應總是沿著使物質從有序變為無序的路線而變化。 混淆的程度稱為熵,大多數化學反應都是熵增反應。
好吧! 我想你應該知道勒夏特的原理,那就是改變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朝著削弱這種變化的方向發展。 所以,要提高溫度,為了減弱溫度的公升高,就要吸收熱量,還要朝著吸熱的方向移動! 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