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什麼? 對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評價

發布 歷史 2024-07-24
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一言以蔽之:經濟上,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開放,實行官僚資本主義,建立蘇聯特權階級,在政治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主要矛盾轉移到外部世界,在國內繼續推行大俄羅斯種族主義,以贏得俄羅斯族人的支援, 佔人口的大多數。

    俄羅斯目前的寡頭經濟模式是從勃列日涅夫模式開始的,但已經從蘇共最高領導人所代表的官僚資本主義轉變為老百姓的新寡頭資本主義,經濟仍是高度集中的模式,但市場開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不斷擴大, 為經濟增長提供空間。

    這種模式的缺點是縱容壟斷的無序擴張,在短時間內貧富差距明顯,市場逐漸萎縮,使社會極度貧富,影響社會穩定。 也可以變相地說,從自由市場經濟到200多年壟斷資本主義的整個過程,需要幾年或十幾年的時間。

    前期貧富差距不明顯,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因為中後期貧富差距擴大,中後期經濟開始停滯和倒退,後期, 貧富差距極大,人民生活水平差一天比一天差。後期,由於貧富差距巨大,蘇共特權階層的貧富與蘇聯人民排隊買麵包吃不飽的巨大反差,為蘇聯解體埋下了禍根。

  2.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好:1、改革對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產生了一定影響,國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發展,2.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也大大增強,使蘇聯成為與美國相提並論的超級大國。 壞:

    1. 後期改革停滯不前,使蘇聯陷入困境 2.改革時間很短 3.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史達林模式。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勃列日涅夫本人素質不高,能力平庸,他將蘇聯推遲了18年。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重工業,特別是軍工、輕農業。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不得不對前任的一些重要政策進行調整和修改。 首先,決定恢復按照區域生產特點建立統一的黨組織和領導機關,廢除赫魯雪夫時期根據生產原則分別建立的工業黨組織和農業黨組織; 其次,強調恢復集體領導原則,組建由他(蘇共總書記)、波德戈爾納(最高蘇維埃主席)和柯西金(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組成的三駕馬車; 三是轉變黨風,強調民主法制,批判自願主義; 四是廢除區域管理原則,恢復部門管理原則; 第五,要繼續赫魯雪夫後期醞釀的經濟改革實驗。

    經過一些政策調整,1965年召開的蘇共九月全會通過了一項決議,並先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改革經濟體制的檔案,決定在蘇聯實行新的經濟體制。 該系統的三個原則是:

    1)擴大企業自主權,提高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通過行政方法與經濟方法相結合來管理經濟,逐步聚焦於經濟方法,並加強經濟槓桿的作用;(三)貫徹國家、企業、個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應該說,對於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的國家來說,在改革初期貫徹上述三項改革原則是合理和必要的。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在美蘇冷戰的背景下提出的改革最終被證明是失敗的。

  7.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內容和有效性。

  8.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1960年5月,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成為繼加里寧、尼古拉·公尺哈伊洛維奇·什維爾尼克和伏羅希洛夫之後的第四位蘇聯國家元首。 自同年7月起,他不再擔任**秘書一職。

    1963年6月,在科茲洛夫生病兩個月後,勃列日涅夫回到了秘書的職位。

    1964年7月,他辭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職務,專心致志地從事黨務工作。

    1964年10月,蘇共書記蘇斯洛夫和克格勃首腦謝列平密謀推翻赫魯雪夫。 赫魯雪夫**後,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在爭奪王位的鬥爭中陷入僵局,為了避免兩敗俱傷,勃列日涅夫在10月14日舉行的蘇共**全體會議上當選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11月和12月,勃列日涅夫在赫魯雪夫辦公室又擔任了兩個職位。

    1976年5月,他成為蘇聯元帥。

    1977年6月,他還擔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名義上的集體領導終於解散。

    從1977年到他去世前的最後五年,他擔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

    蘇聯國家元首不是蘇聯的真正領導人,但蘇共第一書記或總書記是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因此,1960年蘇聯主席團主席的任命不是政府的開始,而是1964年10月他成為蘇共第一書記時的政府的開始。

    所以勃列日涅夫應該在 1964 年 10 月 14 日至 1982 年 11 月 10 日期間掌權。

相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