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每年農曆八月初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 這是一年中的中秋,所以被稱為中秋節。 在中國農曆中,一年分為四個季節,每個季節又分為孟、中、季三個部分,所以中秋節也叫中秋節。
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也被稱為“越西”或“八月節”。 這夜晚,人們仰望著天空中如玉的明月,自然而然地期待著闔家團聚。 遠方的流浪者也藉此機會表達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是2018年9月24日,星期一,農曆八月初十五。
中秋節於2017年10月4日(星期三)農曆八月初十五舉行。
中秋節將於2019年9月13日(星期五)農曆八月初十五舉行。
5、中秋節始於唐初,盛行於宋代,成為與明清春節同級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尤其是當地的華人和海外華人。 自2008年以來,中秋節被列為國定假日。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秋節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慶祝。
今年是9月15日。
-
在舊曆的八月十五日,我自己搜尋了萬年曆。
-
中秋節是農曆(農曆)節日,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而中秋節的陽曆日期每年都不一樣,2014年是9月8日,星期一是空的。
假期一般是三天,如果正好是週六和週末,則需要一起休三天,如果是在週中,也是三天假期,但是當返回周的週六和週日需要加班時。
例如,在週三和中秋節,可能會放假,但您需要在週六和週日上班。
-
2022年中秋節是9月10日星期六。
-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又稱中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中國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朝鮮、日本、越南等鄰國也很受歡迎。 因為秋天。
在七月、八月、九月(指農曆)三個月中,八月在中間,在八月的三十天中,是中間的十五天,所以叫中秋節。 而且因為夜月空虛,人們在這個夜晚有更多的家庭團聚,所以也叫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古老的秋祭和拜月習俗。 《禮記》記載:“天子是春天的太陽,秋天是月亮。 早晨的太陽是早晨,日落是日落。
這裡的“落月”是崇拜月亮的意思。 到了漢代,兩個漢朝已經形成,到了唐朝,中秋節賞月的習俗開始盛行,被定為中秋節。 歐陽湛(公元785年,約827年)在《長安玩月詩序》中:
秋天的八月。 賽季的開始和賽季的結束; 十五在夜裡,在月雲中。 在天道上,冷熱均勻,取月數,蛤蟆魂圓,故稱中秋節。
中秋節當晚,月光明亮乾淨,古人將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徵,故又稱八月十五日為“團圓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滿月”和“液信好月缺”來形容“喜怒哀樂”,生活在其他地方的流浪者更是深情地對待月亮。 唐代詩人李白的《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今露潔白,月亮是老鉛鄉》、王安石的《春風和青河南岸,明月何時照耀我》等詩詞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元宵節和端午節被稱為中國三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與“嫦娥奔月”、“吳罡斬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此,中秋節的民俗大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都源於此。 古代,皇帝有春月祭月秋月的社會制度,百姓也有中秋節的風祭月。 中秋節賞月習俗在唐代極為興盛,許多詩人在名詩中都有關於月亮的詩句,宋明、清朝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規模較大。
我國各地有許多“拜月壇”、“拜月閣”和“月亮塔”的紀念碑。 北京的“月宮”是明朝嘉靖年間為祭祀皇家月亮而建造的。 每當中秋節月亮公升起時,在露天擺放乙個箱子,在桌子上擺上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
如今,探月活動已被潭鎮大型多彩的賞月活動所取代。
8月15日,共清暉五代詩,一中秋節,8月15日,回國,捲簾門格歷術語2、中秋節八月眺洞庭,千帆掠宋詩目三中秋節,在湖上,漂流八月中秋節,樓上格茶名**桂八月中秋桂花京劇演員張正芳伯樂中秋成語喜出望外 我不記得了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中秋節前貴蘇稀疏死亡日有節假日,端陽常用詞脫節,中秋節過後,在汴京相約發表名詞26開,秋分草堂附近中藥同義詞古湘蟾蜍高雲宮玉祿金送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關於中秋節的民間故事很多,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 以下是其他一些中秋節的傳說。 1、吳剛哲貴傳說 月宮裡有乙個叫吳剛的人,是漢代西河人,曾經跟著神仙修煉,去了天界,卻犯了乙個錯誤,仙人把他降到月宮,天天砍月宮前的月桂樹作為懲罰。 >>>More
8月15日是中秋節,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節期間必吃的單品。 節日當晚,人們也愛吃點西瓜等團圓水果,祝願家人生活幸福、甜蜜、平安。 中秋節除了月餅還吃什麼? >>>More
“中秋節”一詞最早出現在《周麗》中。 根據我國古曆,因為秋二月叫中秋,曆法是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所以叫“中秋節”。 唐代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