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就是它在計算中的使用方式。
a) 質量差的方法。
例:在1公升2毫公升稀硝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銅粉,充分反應後溶液質量以克為單位增加, Q: (1)加入多少克銅粉? (2)理論上可以生產多少公升NO氣體? (標準條件)。
分析:硝酸過量,不能用硝酸的量來解決。 設新增的銅粉為 x,生成的無質量為 y
3cu+8hno3=3cu(no3)2+2no↑+4h2o δm
x y192/x=132/ 60/y=132/
(1)x=
2) y=6g 6/30=
也就是說,新增的銅粉是克,產生的氣體的理論值是公升。
2)體積差法。
示例:當 10 mL 氣態烴在 80 mL 氧氣中完全燃燒並恢復到其原始狀態 (270K) 時,測量氣體的體積為 70 mL,並得到該烴的分子式。
分析:原混合氣總體積為90毫公升,反應後為70毫公升,體積減少20毫公升。 剩餘的氣體應為產生的二氧化碳和過量的氧氣,可用碳氫化合物的燃燒通式計算。
CXHY + X+4 Y )O2 XCo2 +2 Y H2O 體積減少。
1 1+(x+4/y)-(x+2/y)
計算得到 y=4,烴的分子式為 C3H4 或 C2H4 或 CH4
3)物質量差異的方法。
示例:白色固體 PCL5 受熱時揮發分解:PCL5(氣體)= PCL3(氣體)+ Cl2 現在將 PCL5 的克裝入真空密閉容器中,當在 2770C 達到平衡時,容器內的壓力為 ,平衡時容器中混合的氣態物質量為 Mo,PCL的分解百分比5 處於平衡狀態。
分析:原PCL5物質的量為摩爾,反應達到平衡時物質的量增加到摩爾,按化學方程式計算。
氯化物5 (氣體) = 氯化物3 (氣體) + 增加 Cl2 物質。
X 計算得到 Mola PCL5 分解,所以結果是。
-
差分法,又稱差分減法。 它是一種分析天平秤的方法。
用法(連續稱量法):
一讀 w0:“稱量瓶 + 樣品重量”。
二讀 W1:將樣品倒出(倒入錐形瓶)後的“稱量燒瓶 + 樣品重量”。
三讀 W2:將樣品倒出(放入錐形瓶中)後的“稱量瓶 + 樣品重量”。
稱量結果:m1 = w1 - w0
m2 = w2 - w1
-
化學差異法是基於前後的化學變化物質的量為找出所謂的“理論差異”而發生的變化。
區別主要包括:質量的差異、物質數量的差異、氣體體積的差異、壓力的差異、反應過程中的熱量差異等。
這種差異與化學方程式相同。
中物質對應量的比例關係就是借助這種比例關係解決一定量變化的計算問題。
差分法的應用條件:
1)反應不完全或有殘留物。在這種情況下,差異反映了實際發生的反應,消除了未反應物質對計算的影響,使計算順利進行。
2)反應前後有差異,這種差異很容易發現。這是使用差分法的前提,只有在差分容易找到時才快速使用差分法,否則,應考慮其他方法解決。
-
差分法是基於化學反應前後某些“差別”之間的差值,如固體質量、溶液質量、氣體體積差、氣態物質量的差值等,這些差值與反應物或產物的變化成正比。 差分法將“差值”視為化學方程右端的糞便項,已知差值與化學純埋方程中相應的差值成正比,其他解步驟與化學方程的比例解一致。 用差分法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正確地找到理論差分。
步驟:明確問題的含義並分析差異的原因。 將差值寫在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右側,並將其用作關係量。 液體鎮流器寫入比例公式並找到未知數。
-
差異法基於這樣乙個事實,即化學反應前後的某些“差異”(固體質量、溶液質量、氣體體積、氣態物質等的差異)與反應物或產物的變化量成正比。 如果你在高中,可以搜尋差異法的主題,有很多解釋,在初中,看看下面這個簡單的例子:
將質量不明的金屬鋅完全溶解在100g稀硫酸溶液中,溶液的質量就變成了找到金屬鋅的質量。
zn+h2so4=znso4+h2
在該反應中,固體(Zn)和溶液(稀硫酸)反應形成溶液(ZnSO4)和氣體(H2),反應後溶液質量增加m=參與反應的Zn質量減去產生的氫的質量。 設 zn 的質量為 m g,則列式為:
zn+h2so4=znso4+h2 △m
m (m=65*(
-
當實驗中的兩個物理量滿足比例關係時,依次記錄相同量的值:x1、x2等XN(或當某個研究物件隨實驗條件週期性變化時,依次記錄研究物件達到一定條件(如峰值、固定相位等)時的X1、X2值xn:),如果區間週期由 x1、x2.... 求解。xn 逐項和差值,然後取平均值:
其中,僅使用求和,難以起到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用,以減少隨機誤差,因此應採用項間差分法(簡稱差分法)對資料進行處理。
在以差分法處理資料時,首先將資料分為兩組,然後第二組對應第一組。
減去如下表所示:
n 第一組。 第二組是窮人。
處理結果。 不確定性分析。
當 n 是偶數時,每組。
對,並且都包含,那麼平方和根合成就有。
不確定性可以使用以下公式粗略估計。
當n為奇數時,可以任意丟棄第乙個資料或最後乙個資料或中間資料,然後按照上述方法進行處理。 但是,在中間丟棄資料時,要注意兩組對應資料之間的間隔的實際大小。
資料差分處理示例:
在附加配重下,彈簧伸長率的位置記錄在下表中,每增加1kg重量時彈簧的平均伸長率可通過差法得到(前提滿足:彈簧在彈性範圍內伸長,伸長率與施加的力成正比), 並且還可以獲得彈簧的頑固係數。當測量結果已知時,進行估計(見下表)。
實驗資料。
處理處理結果:
差分法提高了實驗資料的利用率,減少了隨機誤差的影響,還可以減少儀器的誤差分量,因此是一種常用的資料處理方法。
有時,為了適當增加乙個週期的差異結果,但不需要為每個差異生成資料,可以連續測量。
在n個資料之後,一些資料沒有被記錄下來,當時間到來時,它被連續記錄下來。
n個資料,可以得到兩組資料的差值:
不確定性可以簡化為通過以下方式估計:
嚴格來說,上面介紹的一次性差分法在理論上適用於多項式的係數解,它要求自變數以相等的間隔變化。 有時在物理實驗中,可能會遇到使用二次差分法、三次差分法求解二次多項式、三次多項式係數等問題,可以參考相關書籍進一步了解。
我不知道差分法是什麼!
-
差異法基於這樣乙個事實,即化學反應前後的一些“差異”(加標固體質量差、溶液質量差、氣體體積差異、氣態物質量差異等)與反應物或產物的變化量成正比。
例如,將乾燥和純的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在試管中加熱,當它完全分解冷卻時,稱量剩餘的固體質量擾動,原始混合物中有多少克氯酸鉀?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加熱混合物後減小的質量是產生的氧氣的質量(W mix-W 殘餘 = WO2),KCLO3 可以從生成的 O2 中得到。
混合物中氯酸鉀的質量為:
物質的濃度。
化學定量往往涉及溶液的製備和溶液濃度的計算,在進行定量分析時,用物質的量和濃度來表示溶液的組成更為方便。 溶質的量(用字母B表示)是指單位體積溶液中所含的溶質B的量,用符號CB表示(B為小字),常用單位為mol L >>>More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然後用化合物化合價的代數和0來計算。 例如,KMno4,K必須為+1價,O通常為-2價,所以+1+mn+(-2)x4=0,mn為+7價,+1價有H+,Na+,K+,NH4+,+2價有Ca2+,Mg2+,Ba2+,+3價Al3+,Fe有+2價和+3價,-1價有Cl-,NO3-,oh-,HCO3-,-2價有SO42-, CO32-,S2-,-3 化合價為 PO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