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心利益眾生,你會得到普薩戒嗎?

發布 社會 2024-04-18
11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灌頂心和受戒是不一樣的,但要受戒,就要讓去寺廟的僧人找個家,求戒。

    一般來說,有兩種菩薩,一種是開悟的菩薩,一種是普通的菩薩,如果這個人沒有任何空性和佛性的覺悟,他就屬於普通菩薩,因為普通的菩薩沒有任何神通和超凡的能力,能夠利益眾生的層次是有限的, 所以佛陀說:“那些沒有達到自我成就的程度,那些想要拯救他人的人是無用的。

    就像我現在給你乙個問題,我是在救你嗎? 或者更確切地說,我讓你受益嗎? 我覺得說不行,只是乙個問答,能不能受益,就看你自己了。

    要想利益眾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堅定不移地證明自己的菩提,這方面還是等於修煉智慧,《無量壽經》雲,“若供養恒沙聖,不如勇敢求覺”,所以修好福氣勝於接近解脫的覺悟, 可以把修煉的加持奉獻給過去,這是個辦法,過去也有“修智不修福,阿羅漢捧空缽”的情況,可以,這個羅遊把漢租給一頭大象教,這頭大象有好運,卻沒有解脫功德,很可悲, 當他吃不下飯時,阿羅漢告訴他不要難過,侍奉國王時要奉獻你修煉的好運,希望你將來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如果你不把你的好運還給解脫,你擁有多少好運,總有一天會用完,而好運就像銀行裡的錢,你可以儲存起來使用,如果你不積極地培養新的好運,過去的好運遲早會用完。 我們修行的善根和功德,應該獻給解脫之路。

    我不是勸大家去證羅漢果,而是希望大家能帶著好印象念佛,把自己修煉的功德還給轉生淨土。 肯定是有的,所以平時有的人不會亂許願,有的人動不動就許惡願,甚至說惡言惡語,這種行為本身就會給造這個業力的人帶來痛苦的後果,如果他不學佛,算了,他不知道這件事,既然學佛, 他應該把身、口、心三門,如古祖師以往所說,“身老賣菩提樹,即鏡台,常勤擦拭,不作塵”,簡單來說,心中不要想壞事,念好佛很重要。

    好好念佛,南方沒有阿彌陀佛。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正確的解釋是bai

    這樣:從時間維度

    要說,佛陀從終已獲得徹底的覺悟,到最後,他必須是眾生中的一員。 一切眾生都走上解脫之路,最終成佛。

    從本源來看,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足夠的德行和容貌,但由於無始無明的障礙而無法顯現。

    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眾生與諸佛的區別和差距,我們不應該因為眾生與佛的本質是一樣的而狂妄自大。

    要一步一步來,從皈依、禪定、六萬行中修行。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佛教是建立在慈悲和眾生的基礎上的,但許多信徒仍然說佛教有其他思想,原因如下。

    首先,佛不是神。 所謂神仙,龍王,財神,什麼真人,大仙,母也不全有。 財主祈求上帝保佑中獎彩票,官方粉絲祈求上帝保佑促銷。

    如果上帝有靈,他怎麼能拿走他想要的呢?

    過去,我一直以為佛陀是勞苦大眾的芝麻油錢,住到天宮裡享受,但實際上沒有仙人。 事實上,“佛陀是開悟者的正義,證悟自己並證悟自己行為完美的人稱為佛陀。

    緊挨著佛位的是菩薩,菩薩是眾生的覺知,是一切眾生的覺悟。 菩薩是從上、下向一切眾生尋求大覺的方法。 修行到圓滿功德的菩薩,就是佛。 佛陀是慈悲和普世利益的代名詞。

    第二,佛教不是被動的、逃避的。 寺院和僧人總是隱居在深山叢林中,不問世間,看似閒雲野鶴,被動閉關。 事實上,他們過著積極、認真、勤奮和自我激勵的生活。

    四大佛教徒都是空的,人們追逐的那些世俗的東西,如金錢、地位、名望,自然是要遠離的。 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以慈悲、忍耐和屈辱為基礎,觀念佛法,利益一切眾生。

    第三,佛教不是迷信。 宇宙中的一切都有其自身的因果關係。 謀求晉公升必須以忠誠和勤奮為基礎,等待機會的命運,而不是求神來達到目標。

    玉雲:“智慧和正直是神”。 如果乙個聰明正直的人拒絕為乙個諂媚的小人找虛假的藉口,上帝怎麼能覬覦三畜的犧牲,指出世的是非呢?

    人們無視因果之道,妄圖無因而求果,是愚昧的。 這種愚昧是迷信。

    但是,在有迷信的地方,總是首先創造乙個偶像供大眾崇拜; 另一方面,佛教教導人們要信自立,佛教認為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在聖中不增,在平凡中不減。 凡是依法修行並證悟的人,都可以成佛。 但是,按照律法,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實踐和實踐,而不是依靠上帝的恩賜。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第一,佛不是神,第二,佛教不是被動地退縮。 第三,佛教不是迷信。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還是迷信的,說實話,我從來不相信佛教什麼的,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我一直以為佛陀是勞苦大眾的香油錢,住到天宮裡享受,但實際上沒有仙人。

  7.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這是對佛教的誤解。 所謂“眾生平等”,是指每個人的佛性平等,但實際上,我們是報應的結果,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因為佛性平等,人人都能成佛; 因為自身本性的差異,我們顯現出不同的形式來接受報應,否則我們將與馬雲一模一樣!

    或者說得更嚴厲一點,我是來挑馬的,不可能把牛羊都拉回來吧?

  8.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佛教講大悲,但豈不是說眾生平等,百萬富翁和乞丐平等嗎? 這是佛法不會犯的明顯錯誤。

    佛教說佛法是平等的,沒有優越感。

    一切眾生都迷茫,有取捨,有捨,眾生覺得沒有取捨。

  9.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可以表現的自性平等是,當然出現的一萬條法則也是平等的。 我們普通人之所以看小見大,貧富,是因為對歧視的妄想和虛妄執著,打破這種虛妄的執著,我們就會進入平等和法則的真正境界。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18

    眾生平等,就是心平等對待每乙個眾生,但每個人的智慧都不平等,佛法注定是一無是處。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17

    眾生平等,就是佛性平等,自性無差別,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

    然而,眾生有不同的加持、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業力、不同的習慣......因此,修行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人適合淨土法門,有的人適合禪宗,有的人適合密宗.......

相關回答
12個回答2024-04-18

一般來說,就是對眾生的淨化。 仔細閱讀佛經是最早的程度。 後來,一般是指代時間的度數,指代空間的交叉度。 但還有乙個特例:“過渡期”,因為“過分”是副詞,不能用作動詞或形容詞。

8個回答2024-04-18

“益”的含義:益,有益。

效益。 拼音]: >>>More

6個回答2024-04-18

如:文獻綜述。

有很多材料。 >>>More

9個回答2024-04-18

誠信應該是乙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乙個人在世界上行為的基本原則。 >>>More

7個回答2024-04-18

負重要走遠 負:負重;收件人:已送達。 攜帶重物,走很長的路。 這個比喻能夠承擔一項艱鉅的任務。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