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話I”中,關於分離和不分離的問題是什麼意思?

發布 文化 2024-04-28
2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分離與不分離是王國偉在《人間話》中提出的一對對立的美學概念。

    分離,隔膜,是指詩歌創作的過程,意境、場景、文字,或意境、境界的物化等,相關部分不恰當、不圓潤,給讀者造成隔膜。

    所謂不分離,而分離恰恰相反,詩歌的創作是完美的,詩歌是豐富的,意象是生動生動的,意思深刻而耐人尋味,這種分離不僅可以是關於乙個詩人的,而且可以是具體的詩歌或技巧。

    王國偉認為,只要有詩人真實而直接的生活經歷,只要他“用自然的眼睛看事物,用自然的舌頭說話”,他就能“把當下的一切說出來,不分離”。 也就是說,如果你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並且自然地表達出來,你就能親密而感動,人們會毫無阻礙地接受和欣賞它們。 這不是分開的。

    相反,如果感情在創作中虛妄自命不凡,悲愁被迫賦予新詞,詞語和句子過於做作,諸如“代詞、從屬詞、遊詞”等一些複雜而難以理解或誇張的語言會損害藝術形象的生命力,削弱審美的真實感, 給人一種“分離”的感覺,阻礙了接受和欣賞的過程。

    葉佳瑩在《王國偉及其文學批評》中指出:“靜安先生所講的'分離'與'不分離'理論,其實是他在批評實踐中,根據'境界論'來欣賞和衡量作品時得到的印象和結論。 如果在一部作品中,作者真的有真情實感,並且能夠真誠地表達出來,讓讀者得到同樣的真情實感,那麼就是“不分離”,反之亦然。 ”

    以最簡潔的“池塘裡的春草”和“空梁落燕泥”為例,這兩句話的重點自然不是明示和隱含、詞語的雙重含義還是真實感情的真實表達,也不是作者、作品、讀者等欣賞因素, 而是一種素描式的陳述和刻畫,幾乎完全脫離了主觀意志和情感。

    這裡所蘊含的是一種真實性,一種池塘春草是自池塘春草,空梁燕泥是空梁燕泥的本質和自我存在,是被當作觀察物件的一種自我表現。 相反,“二十四座橋還在,海浪在搖擺,冷月寂靜”“山峰清澈,晚雨在談”,“高大的樹木和傍晚的蟬,說著西風的訊息”等詞語和短語,也是表面上的客觀觀察,它們從對物體的描述開始, 但他們的最終回歸點主要落在主題上。

    因此,王國偉“不分離”詩歌的本質是客觀的,要客觀客觀,這樣主體的意志和情感才會被感染。 這就是“分離”與“不分離”的區別,也是王國偉所說的真情實事的內涵。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分離和不分離表達了物與人之間的距離。

    王國偉在《天下話》中提出了“分離與不分離”的文學命題,許多學者都對這一命題做了乙個**的內涵。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創作中,“分離與不分離”已經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創造性元素,但作者本人並沒有發現這個理論。 王國偉贊同《天下之言》中的“不分離”。

    “間隔”的意思是“隱藏的”,“不分離”的意思是“可見”。

    這首詩本來有“顯性”和“隱藏”的區別,“不分離”對應“明確”,“分離”對應於“隱藏”。 王國偉的《人間話》認為,“明顯”定義明確,“隱藏”含蓄雋永,其功能不同。 例如,“二十四座橋還在,海浪在搖擺,冷月寂靜。

    被王國偉評為“分離”和“隱蔽”,意思是:二十四號橋還在,但我看到橋下河裡的波濤洶湧,冰冷的月光,到處都是寂靜。 詩的後半部分,杜牧開始寫自己的事情,主要目的不是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幻”的手法,指出這樣的“感情”。

    冷漠之美在於清晰、直覺、形象、即時理解和即時使用。 不可分割的美在於對物體背景的欣賞。 比如歐陽功的《青春之旅:詠春》在雲彩的前半部分:

    十二人獨來春,晴朗晴雲,二三月,千里,行悲。 “這些話都在當下,也就是說,它們沒有分開。

    王國偉主張“不分離”,反對“分離”。 其中,王國偉批評南宋抒情詩人江逵,認為江逵的詩太含蓄,不夠直觀。

    江逵是南宋文學家,**家族。 他年輕時孤獨貧窮,嘗試過也失敗了,一輩子都沒有成事業,一生遷徙到江湖,靠賣字幫友為生。

    王國偉歷來主張文字要創造鮮明的形象,反對形象模糊、“最後一層”的作品。 在《人間之言》中,他要求寫“真實的場景,真實的感情”,反對使用與形象無關的典故和替代詞。 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風景和情感是具體的,作詞人通過真實地表現出來,可以達到具體的效果。

    但是,使用典故和代詞,雖然押韻太高,卻會造成形象含糊不清、不直接,使讀者無法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直接把握作品中所表達的形象。 因此,王國偉認為,應避免“分離”。

    他不提倡思維力的安排,而是欣賞直接的感受,這是王國偉論述“分離”和“不分離”問題的精髓。 在《人間話》中,作者盡量避免模糊形象,盡量營造出一種“現場即興懸念”的感覺。 他認為,文學必須具有直觀的形象,而形象就是文學的本質。

    就算是要表達某種抽象的思想或真理,也應該選擇具體的人和事來描述,而抽象的思想或真理就隱含在這個具體的人或事中,讀者會通過對這些人和事所形成的形象的詮釋來“看到”它。 因此,如果一首詩寫得太抽象,就會與文學的本質相衝突。

相關回答
6個回答2024-04-28

《言語世間》,王國偉著。 它寫於 1908-1909 年,最初發表在《國家精髓雜誌》上。 《天下之語》是著名漢學大師王國偉的文學批評著作。 >>>More

4個回答2024-04-28

王國偉的意境表現主要是營造風景,設定情懷,讓人身臨其境。 >>>More

4個回答2024-04-28

第一:要選準校對,佛妞數的書最好,老先生基礎紮實,時間比較早,名字叫《新訂字天下》華東師範大學; >>>More

7個回答2024-04-28

昨晚,西風吹拂了綠樹。 獨自登上高樓大廈,眺望世界的盡頭。 “這是學習的第乙個境界,這意味著你必須站得高,看得遠,選擇自己的目標。 >>>More

7個回答2024-04-28

1、《蝴蝶愛花》:昨夜,西風吹拂綠樹,獨自登上高樓,眺望天涯海角。形容學問浩瀚的海洋,只有勇於攀登高處、放眼遠遠的人,才能找到自己要實現的目標,只有不怕寂寞寂寞的人,才能探索並取得成功。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