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晨花夕陽》,我感悟了。
當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時,說實話,我並不是很理解它。 就連《從百草園到三尾書房》那篇文章,我也像不懂一樣學了起來。 我甚至想:魯迅的這些文章,看樣子像是在跟你聊天,怎麼能算是傑作呢?
後來又看了幾遍,才知道,這麼一本名著,不該當成美文,其實這本書裡的文章好像在“聊天”,這也是魯迅文字的魅力所在。 它看起來很樸實,甚至是口語化的,但為什麼它如此引人入勝? 正是因為簡單,才讓人覺得很親切,彷彿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說著什麼,“說”到激動,話語就會變得很熱情,讓人細細品味、感受魯迅的點點滴滴。
俞大富這樣形容魯迅的著作:“魯迅的作風簡潔如匕首,一寸鐵能殺人,刀見血,能抓住要點。 是的,這個特點在《二十四孝圖》一文中表現得很清楚。
一開始,他用“尋找咒語”從側面指出中心,然後講述了他童年的故事。 其實魯迅先生是有話要說的,他說自己小時候看過《二十四孝》,其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那就是對孩子的不重視。 這難道不應該反映出孩子們沒有閱讀他們應該閱讀的書,人們視而不見嗎?
可是,我又想了想,現在的孩子連讀書都不想了,連讀書都不想了,他們不想讀書了。 看看那些渴望讀書卻不讀書的孩子們,現在我們有書可讀卻不想讀書,難道不難過嗎?
我喜歡《晨花與夕陽》中描寫人物的文章。 首先,這些文章的內容對我比較有吸引力,因為我喜歡看各種各樣的人,再加上魯迅輕鬆生動的語言,讀來讀去,你彷彿看到了站在你面前的那個人。 比如《阿昌與山海經》描寫了魯迅家的保姆阿昌。
文章生動地描繪了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在舊時代非常典型的形象。 有人把這篇文章比作魯迅從記憶的土壤中培育出來的一朵異常美味的“晨花”。 的確,對於這個女人,魯迅不僅不避諱寫她的美醜,反而懷著真摯的感情懷念著她的一切。
無論魯迅是欣賞她,無聊,喜歡還是討厭她,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他的感情。 而且我還發現,這個“大媽”和我們研究過的文字中的“孔吉吉”很像,她們都是舊中國的同乙個人,經歷也差不多,比如名字都被遺忘了,昵稱也是隨意的。 可憐的人啊!
現代散文集《晨花晚摘》收錄10篇回憶散文,由魯迅先生於1926年2月至11月撰寫,前5篇文章寫於北京,後5篇文章寫於廈門,總標題《舊事重溫》發表在半月刊《滿元》上, 而在增編前,又增加了《小序言》和《後記》,改名為《晨花晚摘》,1928年9月由北京維明學會出版,被列為作者編纂的“新文集”之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