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在元代寫了《時間歷》。
郭守敬(1231-1316),本名若思,順德州邢台縣(今河北邢台市邢台縣)人。 他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工程專家[1]。
早年師從劉炳忠、張文謙,曾任趙文關大學學者太史令官,志泰史院院士,人稱“郭太史”。元仁宗在位三年(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八十六歲。 著有《推布》、《立城》等14部天文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學、曆法、水利、數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2]
元朝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改歷時四年的新曆,制定了使用了360多年的“年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 為了修改曆法,郭守敬還對簡易樂器、高表等12種新樂器進行了重組和發明。
元朝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繕西夏境內的古渠,架設水閘堰灌溉當地農田。 元朝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京擔任京城水利督導,負責修繕從元都到通州的運河,歷時一年完成全部工程,命名為通惠河,發展了南北交通和水運事業。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景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乙個隕石坑“郭守景隕石坑”。 [3]
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2012號小行星命名為“郭守景小行星”[4]。
-
簡儀,這可是很不錯的天文儀器,科技水平很高,規模也很清楚,現在也很有影響力。
-
他創造的觀星儀器是望遠鏡,雖然裝置比較簡單,但是卻能清晰地看到天空中的星星,實在是非常強大。
-
中國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所創造的觀田儀器,是一種叫做簡易儀器的東西,用這個儀器測量日心的影子,比以前測的太陽影子還要精確,在任何時候都是對儀器的一大改進。
-
這種儀器的發明也非常先進,比一些歐洲國家早了很多年,觀測也非常準確。
-
隨著針孔成像的運用和12種儀器的發明,可以看出他非常聰明,對我國的天文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郭守敬的主要歷史貢獻和成就如下:
1、數學:參與制定“時間日曆”。
1)廢除上元積元年;
2)10,000點的日法;
3)發明正確的三次差插值方法;
4)矢狀包皮環切術的發明。
2.光學:郭守京在景福、陽儀等天文儀器上多次應用針孔成像原理,這也是中國光學史上比較突出的成就,體現了光學知識在中國古代的高應用能力。
3、水利:在水利方面有很多經驗,包括通惠河的設計。
4、天文學:曾參與並主導過許多觀測專案,如冬至時間、二十八星宿與星表的距離、四海的測試、黃與紅的角度以及一些紀元時刻的確定等,其中大部分是中國古歷史上最準確或最接近最好的。 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四海測試。
5、地理學:提出“海拔”概念; 天文儀器的製造以其笑聲而聞名。
-
中國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的主要貢獻如下:
元朝十三年(1276年)起,郭守經奉命修改新曆。 歷時 360 多年的時間歷四年才完成,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
根據年曆,回歸年是一天,即365天5小時49分12秒,僅比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實際彎曲時間短26秒。 它與目前世界上使用的“公曆”(俗稱公曆)是同一時期。 然而,“公曆”在1582年(明朝萬曆十年)開始使用,比郭守經的“時間曆法”晚了300多年,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郭守敬利用自己改進和創造的天文儀器,進行了許多精確的天文觀測,為編纂《年曆》提供了可靠的觀測依據。 他參與並領導了許多觀察專案。
例如冬至的時間、二十八星與星表的距離、四海實驗、黃赤角和某些紀元時間的確定,其中大部分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準確或接近最好的。 其中比較著名的是通用測試。
郭守京為天文台創造了12種儀器,完全模仿了“時間日曆”的工作。 可以將四台儀器帶到現場進行觀察。 他們的名字收錄在齊陸謙的《太史詩:元國公行之》中。
他們是建一、高彪、後記、渾石、玲瓏、楊毅、李雲、李政、景福、郭北方基、日月食、星日晷計時器。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最後乙個是關於恆星的日晷和時間。
-
中國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主要對天文學做出了貢獻。
郭守敬可以說是乙個全能的科學家,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乙個多學科、跨領域的科學奇才,他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貢獻是難以想象的,前人未見,後人未人。
他被譽為元代第一位科學家,是當時中國乃至13世紀全世界天文、水利、地理、數學、機械工程等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之一。
郭守宗高景,字若思,邢台裂人,元代著名科學家,太史令官趙文觀大學學者,素有“郭太史”之稱,曾制定《時曆》,修繕西夏古運河,主持修繕元大渡渠等水利工程。
Guo Shoujing's 使用者檔案
他出生於當時晉國占領下的河北,從小勤奮好學,年幼時就開始顯露出鋒芒,可惜父親早逝,由祖父郭榮領銜,郭榮是晉元時期的著名學者, 精通五經,熟悉天文、算術,擅長水利技術。
他從忽必烈的重要顧問、學者劉炳忠的學習中獲益匪淺,忽必烈南下後,郭守敬被推薦給邢台最高都督吐五圖,受命參與該地區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修復被破壞的整個河系。
-
郭守景的《時間曆法》是中國古代最精密的曆法。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發明了渾天儀,製造了更加簡化、精確的簡易儀器,比歐波棗州發明類似儀器早了300多年。 此外,郭守敬的《時間歷》是中國古代最精密的曆法。 它以天為單位,距離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實際時間只有26秒,這與現在的公曆基本相同,比現在的公曆頒布早了300年。
郭守敬,字有德。 邢州市邢台縣人(今河北省邢台市新都區)。 他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工程專家。
早年師從劉炳忠、張文謙,曾任趙文關大學學者太史令官,志泰史院院士,人稱“郭太史”。元仁宗延遊三年(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八十六歲。 著有《推布》、《立城》等14部天文曆法著作。
郭守京創新的主要特點:
1、廢止上元年:以元朝十八年(1281年)天正冬至(即元朝十八年開始前的冬至時刻,實際上是元朝十七年內)作為主要起點。
2.每日10000分鐘的法:古代天文資料以分數的形式表示。 但是,用分數這種方式很難立即比較數值的大小,而且在曆法的計算中做複雜的一般計算非常不方便,而且隨著天文資料測量的進展,古人其實已經逐漸明白,不可能用分數來完全準確地表達這個資料的值。
3.發明處理三次差分插值的正確方法:從隋代劉卓開始,天文學家就用二次差分插值法來計算太陽、月亮等各種不均勻天體的運動。 而且,從原理上講,技巧方法可以推廣到任意高階差分的插值方法,這在資料處理和計算數學方面是乙個很大的進步。
4.矢狀包皮環切術的發明:在天文學中,有一種球面坐標系稱為黃道坐標、赤道坐標、白道坐標等。 現代天文學家使用球面三角學輕鬆地將資料從乙個坐標系轉換為另乙個坐標系。
從 6 點鐘方向開始,順時針旋轉 90 度,然後旋轉 (9) 度,從 7 點鐘方向到 12 點鐘方向,順時針旋轉 (150)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