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於2009年1月8日推出。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正式通過。 《綱要》的通過,標誌著珠三角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乙個新階段。 1月8日,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計畫相關情況。
據國家副主任杜穎介紹,《綱要》內容主要以廣東省9個城市為主,包括廣州、深圳、珠海,同時輻射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區,也包括與港澳密切合作的相關內容。 其中,《綱要》分為兩個階段(到2012年和到2020年),提出了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要實現的目標。
-
其主要原因是工業化是珠三角地區城市化的主要驅動力。 改革開放後,珠三角地區城鎮化程序加快(城鎮人口、城市數量、城市規模、城市密度、城鎮化速度、城鎮化水平(快速、高水平、規模、城市群)等指標發生變化)。 許多農村地區正在迅速成為城鎮,城鎮數量急劇增加,呈現出城鄉交錯分布的城市規模正在迅速擴大。
這兩方面的綜合作用,使珠三角城市人口比例逐漸增加,成為中國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擴充套件材料。 1.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珠三角地區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
具體來說,產業技術水平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高新技術產業所佔比例較小,能夠促進產業公升級、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很少。
第三產業發展較快,但仍未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較低。 資訊產業規模小,資訊資源開發應用遠遠滯後於通訊設施建設,資訊系統尚未形成綜合優勢,阻礙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序中各要素的結合和高效執行。 2.
城市發展不完善,城市空間布局有待進一步完善,城市規模有盲目擴張的趨勢,城市功能趨同,城市特色不突出,中心城市優勢不明顯,城市群整體空間結構不協調, 具有現代化、國際化、高分布功能的大都市尚未形成,城市群的“極化”和“擴散”不足。特別是區域基礎設施協調機制薄弱,無法充分發揮其綜合優勢。 產業布局與城市群協調不力,影響著現代化程序。
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下對策:在省級管理範圍內,建立跨行業、跨部門、跨市、跨縣的協調機制,定期召開市縣負責人會議進行協調。 根據新形勢,產業發展目標將同時落實和修訂。
正確協調產業集中布局與城市群網路發展矛盾。 珠三角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這與第三產業結構和功能不完善有關。
3.加快區域城鎮化程序,大力吸收第三產業勞動力的高水平吸收,實現與工業化協調發展的格局。 繼續發揮香港因素的作用。
設立常設專家諮詢機構,按照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規律,引導投資者投資有利於推進城鎮化的工業產業,促進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鼓勵城市相互聯合,加強橫向聯絡,注重相互互動協調, 共同發展,最終實現全面現代化。
-
有製造業向創造的轉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
珠三角是我國四大工業基地之一,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產業基地為特徵。 該地區煤炭、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貧瘠,不適合發展鋼鐵、煤炭能源等重工業; 該地區是我國養蠶基地,適合發展絲綢紡織業,而羊毛需要從北方畜牧區進口,不適合毛紡織業。 如今,珠三角高新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深圳高新區為中心的東南沿海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
外商投資的熱點。 珠三角是著名的華僑故鄉,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密切的血緣關係。 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促進了該地區的發展。
1979年 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國總量的16%,其中港澳地區佔77%。 同時,外資還引進先進的技術裝置和經濟管理手段,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建立了一批現代化的外資和合資企業,成為該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珠三角和港澳形成了“前店後廠”的格局。
珠三角產業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輕工業基地。 這裡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體、重化工為主業的產業體系,產業品類更多,產品競爭力更強。 家用電器、消費電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藥、玩具、手錶、自行車等輕工業以及各種日用品等均位居全國前列。
特別是電子工業產值佔全國的20%,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興電子產業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電子工業產品出口基地之一。 珠三角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盲目徵地現象,耕地面積大幅減少,造成水土資源短缺。 同時,出現了不重視農業的傾向,使傳統農業明顯被削弱,但由於新城市市場的需求,發展了花卉種植等新農業; 此外,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 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珠三角可以利用香港、澳門主權回歸的特殊有利條件,與港澳在工業、金融、交通、旅遊等領域進一步開展合作,互補互補。
在對家電、電子、輕紡、醫藥等現有支柱產業進行改造公升級,發展新的支柱產業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增加農業投入,為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