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光簡介:李思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優秀科學家,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父親,中國地質大學首任校長,蒙古族人,湖北黃岡人。 我們來看看李思光的簡介。
李思光簡介:李思光畢業於伯明罕大學,獲博士學位。 開創了地質力學。
**研究院院士、中科院院士,以及後來李思光的名跡也被翻拍成電影。 1932年任**大學(1949年改名為南京大學)校長,後任重慶大學教授。 為我國擺脫“貧油”帽子、建立地質力學理論、研製中國“兩彈”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思光最大的貢獻是建立了地質力學,從力學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究地質運動和礦物分布規律,他確立了中國新構造體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點,並利用這些理論概念改善了我國的地質條件和成油條件。 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地質學家潘忠祥就明確提出了陸地石油生產理論,指出中國廣泛分布的大陸地層中一定有石油,這在理論上駁斥了西方人對中國石油貧乏的看法。
20世紀50年代,在李思光部長的帶領下,通過黃繼慶、謝家榮等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的不斷理論探索和實踐,肯定了中國東部特別是東北松遼盆地的儲油條件良好。
在認真聽取匯報後,他贊同地質部的意見,根據地質部和李思光的建議,在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開展了大規模的石油調查。 1956年,在李思光的主持下,石油勘測勘探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我國石油工業立下了不朽的貢獻。 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勘探部門先後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型油田,使得在國家急需能源的時候出現了滾油。
這樣一來,他們不僅摘下了“中國窮油”的帽子,而且使中國人提出的陸地石油生產理論和李思光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成為最有力的證明。
-
雖然李思光在舊社會走過的道路上有一些曲折和坎坷,但他一生奮鬥的方向,他最終達到的高度,他為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確實是當代中國科技界和知識界的一面旗幟, 他們不愧是黨和人民的高度讚揚。他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可以說是地球科學的事業。 他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他的學術精神,他的高雅和聰明,都是後代的榜樣。
李思光先生作為革命先鋒勇於挑戰舊事物的精神,作為教育家對美德孜孜不倦的追求,以人民為中心,以商人為出發點的強烈責任感,作為地質學家的科學思想貫穿上述科學實踐中革命、教育、人類生活的辯證統一,將永遠激勵著我們。 地質學家李思光先生和任何思想家一樣,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我們仍需了解、判斷和解決的地面內容問題,也給我們留下了理解、判斷和解決的思路。
-
雖然李思光在舊社會走過的道路上有一些曲折和坎坷,但他一生奮鬥的方向,他最終達到的高度,他為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確實是當代中國科技界和知識界的一面旗幟, 他們不愧是黨和人民的高度讚揚。他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可以說是地球科學的事業。 他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他的學術精神,他的高雅和聰明,都是後代的榜樣。
李思光先生作為革命先鋒敢於挑戰舊事物的精神,作為教育家對美德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人民需要為出發點的商人的強烈責任感,貫穿於上述革命辯證統一的地質學家的科學思維, 教育和人類生活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地質學家李思光先生,和任何思想家一樣,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我們還需要了解、判斷和解決的地質問題,也給我們留下了理解、判斷和解決的思想。
-
第四紀冰川的發現。
李思光在研究鯉科化石時,在太行山東麓發現了一些類似冰川條紋的石頭。 他繼續對大同盆地進行調查,對自己的判斷越來越信服,於是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會員大會上大膽地提出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存在的觀點。 瑞典地質學家、農業和商業部顧問安德森輕蔑地笑了笑,否認了這一點。
為了讓人們接受這一事實,他繼續尋找更多的冰川遺跡。 10年後,他不僅斷定廬山有大量冰川遺跡,而且認為中國的第四紀冰川主要是河谷冰川,可以分為三個冰期。 當李思光的學術觀點再次在國家地質學會發表時,引發了1934年著名的廬山辯論。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科學家低人一等,相當多的外國學者帶著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情緒來到中國。 因此,儘管擺在他們面前的事實很多,但一些外國學者並沒有改變他們的觀點。 1936年,李思光再次到黃山考察,並撰寫了《安徽省黃山第四紀冰川現象》,這篇文章和幾種冰川現象引起了一些中外學者的注意
這是乙個震撼性的發現。 “李思光10多年的辛勤耕耘,第一次得到了外國科學家的公開認可。 不過,他知道這還不夠,於是乾脆舉家搬到了廬山,在廬山腳下建立了乙個冰川展廳,命名為“白石展廳”(後來被國民黨海軍炸毀),進行更深入、更細緻的冰川研究。
李思光多年對冰川的研究,在1937年完成的《冰河時期的廬山》中得到了全面的闡述。 不幸的是,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這本書直到10年後才出版。
-
徐樹斌,女友名叫徐嵐,江蘇無錫人,晚清學者許世雄之女,著名地質學家李思光之妻。
1923年,李思光和徐樹濱在北京喜結連理。 她是一位美麗的女士,當時是一名中學老師。 她愛彈鋼琴,李思光會拉小提琴(1920年,他在法國創作了歌曲《難走》,這是第一首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歌曲),夫妻倆相處融洽,相處融洽。
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即,在國外的李思光應邀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接到訊息後,他立即準備回家。 就在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了電話。 >>>More
李思光是湖北人,原名李中華。
1902年,李中華來到武昌,在湖北省教務處填寫了登記表。 可能是太緊張了,他錯誤地在名字欄裡填上了“十四歲”。 發現書寫錯誤後,他捨不得花錢再買乙個**,因為家裡窮,鬧事,他抬頭一看,看到前廳中間掛著的橫牌上“光是四桌”四個字。 >>>More
李琳[李思光之女]。
李林,1923年10月31日出生於北京。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高溫超導薄膜無源微波器件的應用研究。 彼為金屬學會理事、物理學會理事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理事。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