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飼養的大型紅胸鸚鵡,最好成對或成群繁殖,必須設定大鐵絲籠或籠子,有水平棲息,方便雄鳥和雌鳥依偎在欄杆上交配,巢箱內有木箱或樹洞,內部空間可容納兩隻鳥是合適的。 人工飼養的大型猩紅鸚鵡,最好成對或成群結隊,必須設定大型鐵絲籠或籠子,有水平棲息處,方便雄性和雌性依偎在欄杆上交配。 巢箱為木箱或樹洞,內部空間適合兩隻鳥。
除一端有直徑8厘公尺的入口外,其餘均封閉,整個巢箱或樹洞應水平放置,出入口應略微向上。
籠子或籠子的大小可以按照每對鳥4立方公尺來設計。 在北方,冬季餵養需要保溫(8度以上)。 單件裝飾應採用小弓形金屬架,可掛在屋門口或門廊下,馴服後可教教會的簡單話語。
大猩紅鸚鵡的飼料可以與大公尺、苧麻籽、葵花籽(或花生)以7:2:1的比例混合為主食,以各種水果和蔬菜為副食,並常給予新鮮的綠枝、沙粒和紅土,可以選擇。
冬季稍加肥飼料比例,如苧麻籽和葵花籽(或花生)可分別佔2%,育雛期飼餵熟蛋。
-
小紅胸鸚鵡一般2年成熟,3年可繁殖,夜間常與椋鳥、烏鴉混居樹上,3-5月在落葉林或常綠林的樹洞築巢,常成群繁殖,一棵樹上可有幾對巢,每巢產3-4個白色有光澤的蛋。 小猩胸鸚鵡一般2年成熟,3年即可繁殖,猩胸鸚鵡體長約33厘公尺,羽毛華麗,頂部綠色,底部紅色,還有一條長長的楔形尾巴,非常漂亮。 雄性有紅色的上喙和柔和的棕色下喙,頭頂有藍灰色的冠,從前額底部到雙眼有一條黑色條紋,從下喙底部到脖子兩側有一條寬闊的黑色帶,眼圍是綠色的,喉嚨和胸部是紅色的。
雌性的上下喙是黑褐色和腐爛的,喉嚨和胸部是橙紅色的。 常棲於山腳下的常綠闊葉林中,在山中很少達到2000公尺以上,喜歡成群結隊地活動。 它們通常覓食漿果、堅果和其他水果、嫩芽和樹枝,在秋天,它們成群結隊地在田野裡漫遊,捕食成熟或即將成熟的穀物。
善於爬樹,直線飛行,速度很快。
到了晚上,它經常與椋鳥和烏鴉混在一起,睡在樹上。 從3月到5月,它們在落葉林或常綠林的樹洞中築巢,經常成群繁殖,一棵樹上可以有幾對巢,每個巢產下3-4個白色和閃亮的卵。
-
大猩紅鸚鵡和小猩紅鸚鵡都是好鸚鵡,個人喜好不同,可以沒有評判標準,飼養鸚鵡還是根據個人喜好,飼養對鸚鵡負責。 性質不同:大猩紅鸚鵡是我國的大型鸚鵡和特殊鳥類。
小猩胸鸚鵡是鬍鬚鸚鵡(Little Scarlet-breasted),是國內市場上非常常見的鸚鵡。
不同的體型:大猩胸鸚鵡比小猩胸鸚鵡大得多。
形態不同:小猩紅鸚鵡從下喙基部到脖子兩側有一條寬闊的黑色條紋帶,末端是尖的,大猩紅胸鸚鵡從下喙基部到臉部頸部兩側有一條寬闊的黑色條紋, 帶子的末端是圓形的。
-
不要擔心幼鳥餓了,餵食過多,鳥兒應該少量餵食,餵食前要確保餵食的食物已經消化,避免老食的堆積和發酵,引起滑囊炎。 可以使用飼料穀物,主要是小公尺、大公尺、麻籽、葵花籽、花生、煮玉公尺這些都是主食。
在固定的時間給固定量的食物,食物量比之前的量少得多,讓鳥兒學會明白這個時候的食物是那麼多,如果被拿走了,就要等到下一頓飯了,漸漸地會更加珍惜食物,改變它的行為, 這需要家庭的合作;如果是脾氣大的鸚鵡,建議不要一下子減少太多,最好循序漸進。
不要因為幼鴿餓了而過度餵養它們。 在自然界中,親鳥必須輪流外出覓食餵養雛雞,這樣雛雞就不能被餵食到素食膠囊完全膨脹,所以雛雞應該少量餵食,並且在餵食前,應確定上次餵食的食物已經消化, 以免老食堆積發酵而引起滑囊炎。
大多數嬰兒在12至14個月大時學會走路,絕大多數學者和專家一致認為,大約50%的嬰兒在14個月大時可以自由行走,而90%的嬰兒在14個月大時可以獨自行走,100%的嬰兒在18個月大時可以自己走路。 當然,在這半年的時間裡,孩子們的表現參差不齊,有的前一天還是“爬行動物”,第二天就變成了“北京猿”; 有些人早就想試一試,但走路後往往摔倒; 他們中的一些人享受散步的自由和樂趣,總是要求大人帶他們出去散步。 父母應該記住,這個範圍不是黃金法則,因為每個寶寶都有乙個獨特的發育時間表,它只是乙個普遍接受的範圍!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