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得利訴訟後,當事人不能花太多錢吧?

發布 社會 2024-03-13
9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被執行人未在執行通知書規定的期限內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付款義務的,法院將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限制判決債務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的規定,對其高消費行為予以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規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委託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限制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公布其不履行義務的資訊,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02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處以罰款或者拘留; 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六)拒不履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

    有前款規定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單位處以罰款、拘留; 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可以執行,但拒絕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您好:不對,是法院對不誠實的人,即所謂的“老賴”採取的措施。 這項措施不適用於所有不執行法院判決的人,而是有選擇地適用。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如不履行生效判決,被列入黑名單,則限制高消費。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沒有這樣的事情,只有不遵守法院的生效判決,可能會受到限制。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1. 因“事件”而導致的不當得利。 例如,如果買方因銷售人員誤判少收而獲得利潤,而商店遭受損失,也構成不當得利。

    本案中,客戶因銷售人員的誤判而獲得不當利益,而客戶並非通過自身實施某種行為而獲得利益,因此本案說明可以通過事件獲得不當得利。 2.因“行為”而獲得不當得利的情況。 在以“行為”取得不當得利的情況下,有的案件以“事件”開始,以“行為”結束,以獲得不當得利; 在有些情況下,不當得利僅僅是通過“行為”獲得的。

    這些“行為”大多以無所作為的形式出現,但也有少數以積極行動的形式出現。 3、在合同糾紛中,也有不當得利的情況。 不當得利和違約責任以作為或不作為的形式存在競爭。

    通常表現為三種情形:1、承租人、使用人、借款人等未按照合同約定使用財產,而是以其他不正當方式使用財產,從而獲得不正當利益,造成合同另一方財產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承租人、使用人和借款人不僅構成違約,而且同時獲得不當利益,構成不當得利。

    2、合同期滿後,承租人、借款人未按時歸還標的物,繼續占有、使用標的物的,無論是否取得實際利益,未繳納租金、使用費均構成不當得利。 3、合同無效、撤銷或解除後,因合同取得的財產返還,一方未歸還或未在合理期限內返還另一方財產的,因合同關係無效、撤銷或解除後,依合同約定取得對方財產的一方沒有法律依據繼續占有、使用,應當依照不當得利的規定返還。在前三種情況中,第一種情況是積極行為構成不當得利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不作為構成不當得利。

    除了仔細閱讀之外,讀者還可以通過了解上述情況,並結合《民事訴訟法》中關於不當得利的具體規定,多思考一下自己在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保護自己最大的權益。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1、您先起訴不當得利,但對方不承認,認為不構成不當得利,又您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不當得利,因此您的不當得利主張不能成立。 另外,不當得利只能在誤會的前提下發生,那麼問題來了,你為什麼要付錢給對方? 發生了哪些誤解?

    如果不以此解釋來評判蕭青,就很難成立不當得利。

    2、對方聲稱有口頭約定,應該是占有你所謂的“委託費”,那麼你起訴委託合同糾紛,你有什麼理由要求對方退還費用呢?

    3、另外,你一定要注意這樣乙個事實,即既然你是起訴委託合同糾紛,就必須跳出不當得利的圈子,弄清楚不當得利和委託合同的關鍵區別,否則,如果你在訴訟過程中還談對方的不當得利, 那麼你可能會再次輸掉官司。

  7.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合同,包括口頭合同,是可以起訴的。

  8.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關於價格的計算方法,一般認為,當受益人因服務而獲得利益時,價值是通常的服務報酬; 原物所有權因查封而喪失時,以對受益人依附所產生的利益的公升值,即物的公升值,以標準出賣標準; 因他人侵權導致原物滅失的,受益人獲得的賠償金額有限; 當原件被消費時,響應彈簧以消費時的市場**為準。

    除了返還原有的利潤外,還應返還收益所產生的孳息。 不當得利是指無合法依據給他人造成損失的行為造成的一種事實狀態,當事人之間因不當得利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係是不當得利債務,其中獲得不當利益的人稱為受益人,是不當得利債務的債務人, 並承擔歸還不當得利的債務。遭受財產損失的受害人被稱為不當得利債務的債權人,並有權要求受益人歸還不當利益。

    不當得利是產生債債債務關係的法律事實,因為債務完全是以法律規定為依據,而不是以當事人的意思為依據,因此不當得利作為債務發生的理由之一只能是事件,而不是民事法律行為。

  9. 匿名使用者2024-01-18

    不當得利作為一種獨立的債務法體系,與產權制度密不可分,從某種意義上說,不當得利是補救因不償付原因導致權利變更導致的利益不平衡,這也是制定《規定》時獨立列舉的依據。 從理論上講,關於不當得利事實的性質有兩種觀點:行為和事件。 不當得利是一種行為的觀點指出:

    不當得利的事實是一種不正當行為,從法律上確認不當得利行為是不當得利的主體和債務人的性質,有助於規範民事主體的行為。 認為不當得利是乙個事件的觀點是,不當得利本質上是一種利益,與人的意志無關。

    事實上,法律並沒有規定不當得利制度來制裁受益人的“致富行為”,而是糾正受益人“致富”的異常、不合理現象。 實踐中,判斷不當得利的依據主要是不當得利的成立。

    確定不當得利的要求包括:

    1.一方受益。 它是指由於某些事實導致一方財產總額的增加。

    財產的增加包括正增長和負增長。 利益的認定是整個不當得利制度的核心,利益範圍非常廣泛,不僅包括金錢,還包括勞務和使用權等權益的增加,如消除財產利益的負擔。

    2.另一側已損壞。 所謂損害,是指由於某些事實,包括正損和負損,導致財產權益總額減少。 即減少現有財產權益,減少應有的財產權益。

    3.一方的利益與另一方的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它是指另一方的損失與一方的利益之間的變數相關性,後者是前者的原因。

    應當指出,這種因果關係的存在不受受惠財產和受害財產的範圍、是否同時發生和表現形式的影響。

    4.沒有法律依據。 即受益人獲得利益沒有法律依據,這是認定“不當”的核心內容。

    我國民法不承認財產變動中的因果關係,因此,法律依據的缺失既包括取得利益時沒有法律依據,也包括隨之而來的法律依據的喪失。

    在司法實踐中,還應當注意,在《物權法》頒布之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九十四條的規定,敗失方要求返還發現人遺失財產的權利是基於不正當的主張當發現者拒絕歸還時,索賠變成了侵權訴訟。現在,根據《物權法》第107條的規定,權利人或者其他權利人追回遺失財產的權利是以歸屬為依據的,如果發現人拒絕返還,可以提起侵權訴訟,從而理清了權利關係的基礎。

相關回答
4個回答2024-03-13

是指訴訟時效規定的期限,退還不當得利請求的訴訟時效,從一方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當得利事實之日起計算,另一方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算。 通常為兩年。 >>>More

6個回答2024-03-13

1)就基本功能而言,我國民事責任制度的目的是通過使犯罪人承擔民事責任,恢復或賠償受害方被侵犯的民事權利,切實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就返還不當得利的責任而言,它最初產生於公平的概念,旨在恢復因當事方利益的不當變化而受到損害的社會公平。 其基本功能是無法律理由地“剔除”受益人所獲得的利益,所謂“所得利益”,抽象上是指財產總量的增加,包括財產總量的正增長和負增長。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