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說的“心”是什麼? 佛教的核心是什麼

發布 文化 2024-08-06
14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心是指無形的心理行為,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種意識:眼、耳、鼻、舌、身、意、法、阿賴耶。 出自:【陳一孝《佛教常用語》】【心】p0347

    瑜伽是一本十頁的雲:心,所有種子的依賴,執著的依賴,身體能量的執著,以及陌生的阿賴耶。

    2.《瑜伽》63卷12頁雲:重複這其中的所有知識稱為心意識。 如果它是最勝利的; 阿賴耶知道心。 為什麼? 從這些知識中,我們可以收集所有佛法的種子。 在任何時候,命運都取決於情況; 邊緣是不可知論的,領域是一種工具。

    三釋重負 瑜伽七十六卷 一頁雲:又稱心。 為什麼? 由此,知識、顏色、聲音、香味、觸覺等積累和成長。

    四種解釋 顯現一捲一頁雲:心:心的意識差異,名稱也。

    《論論》第一卷五頁《雲》五篇:心身之三,若與阿賴耶分離; 別無他法。 這就是為什麼它是阿賴耶斯和身心的成就。 種子、思想和意識從這裡開始轉動。 為什麼還說名字是心? 從各種方法中,燻製種子,積累因緣。

    《意識論》三卷九頁:稱為第八意識,或稱心靈。 從各種方法中,燻製種子,積累因緣。

    七種解釋 集理論 第 1 卷 12 頁 雲:什麼是心? 據說,蘊界的種子都是習慣燻製的,所有的種子都是阿賴耶。 也被稱為陌生的熟人。 也被稱為 Adhana。 為了能夠積累所有的習慣。

    範疇足論八講一捲一頁雲:什麼是心雲? 它意味著思想、思想和知識。

    這是什麼回憶? 據說是六個意識體。 也就是說,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意識。

    出自:【朱復煌《律辭》】 《冷嚴經》有七處,第一部《冷嚴經》白話文(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編纂。

    《冷嚴經》大義(慧空大師講。

    《大佛峰冷嚴經》講義(袁英法師著。

  2.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真誠、真誠、有抱負,即大慈大悲、自性...... 阿彌陀佛(Namaste)。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覺悟、覺悟、慈悲、布施、看見、清淨、善惡、心......

  4.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佛教的心是平常的心。

  5.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佛教徒所說的心靈惡魔到底是什麼? 專家一言以蔽之!

  6.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應該沒有地方住,但心應該誕生“,出自《金剛經》

    關鍵是“住”和“心”兩個字,住,指的是人們對世界和物質的執著; 心是指乙個人對佛陀的原則和禪宗教義的理解。 乙個人不應該執著於世俗的物質事物,才能對佛陀有深刻的理解。

    它也被稱為非居住的心臟和非心臟。 與《般若心經》。

    “空性就是顏色”是一樣的。 這意味著無論你處於什麼狀態,這個心都可以從執著中解脫出來,自然而然地生起。 如果心執著,彷彿扎根不動,就無法有效地控制一切。

    因此,無論你身在何處,你的心都不能有絲毫的執著,這樣你才能隨時自由,把真理當成現實。 在我國禪宗六祖慧能未得法之前,五祖忍。

    為了說《金剛經》,乙個人應該沒有地方住,生他的心。

    慧能開悟了。

    所有的法則都離不開自己的本性,都要傳承下去。 (六祖祭壇由產品傳遞)。

    一無所有就是一無所有。 如果你能阻止一切,那麼你就處於現實的領域。 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沒有實相,也沒有什麼可得到的,那麼我們還能生活在什麼自我、煩惱、生死和無明中呢?

    如果你執著於它,你就會陷入空虛。 為什麼? 要知道真空不是空的。

    為什麼雲不是空的? 飄渺的靈知,自知之明。 雲從哪裡開始?

    按照般若的智慧生出心,是有用的。 雲的核心是什麼? 就是我們人民出生時所固有的美妙而清澈的真誠,即生生無盡悲願的菩薩心和菩提心。

    慈悲、平靜、利他主義。 如果它是乙個等待的心,那麼它就是乙個生來沒有住所的心。 它是真正的心,清淨的心,即佛陀的心。

    而眾生所生的心,就是貪婪、執著、貢獻、辨別,甚至還有八萬四千個煩惱的心。 如果是等待的心,那就是因住而生的心,就是妄想的心,業心,即眾生的心。 那又怎樣?

    因為眾生無處不在,心多,心多,心多,就不能清淨,不清淨就不能證悟真道。 因此,如果乙個佛門弟子想要證悟真諦,也就是說,如果他想放下一切,那麼他就不會停止一切,真心會看到自己,也就是道的心。 道是從心裡生出來的,心是道看的。

    說到最後,這乙個字就不能說了。 所謂言語破,心絕對是行。 這個原理很微妙,初學者很難理解。

    佛陀希望人們認識到,實相是沒有表象的,超脫才是真心,所以他說:“不應該有住處。 佛陀也想讓人們明白用的妙法,所以說“生心”和“應該沒有住處,生心生”是方便的,看似矛盾,實則如此。

  7.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這應該是指“我們的意識(包括潛意識或有意識的頭腦”)。

  8.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蒙蔽公眾! 迷惑頭腦!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永遠在動而不動,靜久,動而靜,理想與平和,心屬於家,屬於歸屬,善與惡是自知,心如根,生如萬主,命運相連,沒有緣分, 有成功,沒有生命,另乙個心沒有自我,沒有墮落,沒有意願,沒有墮落,沒有身體,沒有靈魂,自我做,沒有做。

    眾生皆有真心,真心與佛同心,故心為佛(覺悟)。 如果你保持你的真心,你將能夠成佛,因此你將用你的心成為佛。

    一切眾生都是佛! 由於妄想、分離和執著,它們無法獲得!

    本來我是佛,想成佛,所以有理由不成佛!

    本來,如果你是佛,你就要放下妄想、分離、執著,回歸成佛,這是硬道理!

    本來我是佛,我不想放下妄想、分離、執著,回到佛陀,但我還是迷茫,從事輪迴六界,依舊是輪迴六界的苦眾生,這叫傻! 南方沒有阿彌陀佛!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佛陀說:最寬的是人心,最窄也是人心。

    存在的正式名稱是人。 人是文化的動物。 自然進化出了人類的身體,但自然不能產生人類的形態,人類只有在失去自身角色時,才能作為類人動物自然存在。

    高等動物不一定是人類,人類也不是高階動物,人類本身只是對存在形式的一種表達性定義,而這種定義和表達從存在之物的形式出發。

    所有活著的動物,自然進化的體質不能成為高低的判斷標準,意識和思想的占有也不能成為人與動物的區別。 人也不能因為直立行走的身體而顯得比低等人高,也不能比生活世界的其他生物更特別。

    對身體的判斷是,人也是一種動物,並且具有動物的所有特徵和特徵,但這種動物不是按等級劃分的,它是從自己的教育中得出的。 大自然可以產生類似人類的動物,但它不能產生人類的形態。 這是因為自然的主體對任何生命都不負責,在自然狀態下,人只能像動物一樣進行生命的自然傳遞。

    這種傳播與其他高等動物的繁殖沒有質的區別,人只能作為類人動物存在於自然環境中。 這種存在不會因為生產勞動的進行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這是因為人的生產勞動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基礎的,而這種行為不是在人性的表達中自覺產生的,而是環境所迫的,而這種本性的存在構成了人僅從勞動行為中成長為人的障礙。

    勞動行為是人成為人形的必要條件,人的任何行為都會影響到類人動物向人形的程序。 任何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只是一種類似人類的動物,而這種動物與用兩條腿直立行走的人具有相同的身體獨立性,而這種動物般的獨立性是在他被撫養的教育環境中形成的。

    高等動物是對具有某種正式行為能力的人的描述,而人類是對生物的正式術語。 生命世界的生命意識的存在注定了一切自然存在的意義,所以生命世界因為人類而沒有意義,而人類與生命世界的所有成員一樣,具有相同的存在地位,並不凌駕於其他所有生物之上。

    在人類的意識中,存在著與人類等其他動物不同的情感差異,這種情感的差異被稱為人類的心靈,而人類所有心靈的內容就是對人類情感的占有,而人類的情感能力就是心靈本身的本質。 這本身就與類人動物和動物-人的形式有本質的區別。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佛教對心靈和自然有許多不同的含義。

    主要有:1有時,心和性是同乙個含義。

    例如,當提到本體論的法門時。

    三界唯心主義。 自性,法性。

    2.有時,含義是不同的。

    心,心是意識的意義。

    所有的法律都沒有自性,性是個體獨立本體的意義。

    簡而言之:具體含義應該在上下文中檢視。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Sugaku認為,不同教派在對待這些名稱和外貌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裡我們主要比較佛法相學和禪宗。 這兩個教派代表了印度佛教的嚴謹體系,以及傳入中國並本土化為形上學的佛教。

    首先,在唯法佛教和古典印度佛教中,“自性”是乙個常用的術語,它並不特指心靈(能量)或物質的任何方面,而是指普通人對“存在”的認知概念。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指的是對“凡人”的認知——也就是世人常識性的概念,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佛法理論的建立,是用世人能夠認識和接受的通俗邏輯,來闡述和揭示超越世俗經驗的佛法原理——當然, 這需要高度的智慧;不難理解,作為乙個理論體系,必須依靠世俗語言的概念——不運用世俗常識經驗的邏輯,佛法就無法被大多數人理解,佛教也無法在社會上傳播。 正因為如此,聖賢們雖然能夠證得一切法的空性,但為了推理,他們必須暫時承認一些世界的“存在”或“存在”,比如物質的存在、心意識的存在、時空的存在等等

    1.普遍的自我把握:指人們意識形態中的概念,它是意識的產物——它是意識對物質現象的反映,而不是物質現象的實體,它是一種“虛假的存在”——就像龜毛和兔角一樣。

    2.自生自:指認知的物質現象,即上述普遍把握的自性產生的基礎。 這種物質現象的所謂“存在”是虛幻的,是對無知和迷茫的感知。

    3.圓入實自性:這是指修行超越上述兩種自性之執性後,被智慧所認可的心靈和物質的實際狀態,是超越上述“虛假存在”和“虛幻存在”之後的實相,而這種實相不能用世人所說的“存在”或“虛無”來概括, 因為人世間的存在與不存在,是無處不在、把握的範疇。

    至於“自我”,在規律和認知的研究中,歸納為三類:心智、心智和意識。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心由心的四個王者組成:接受、思考、行動和認知。 人類和所有眾生都被業力所吸引,被他們的“神識”所吸引,出生和死亡。 心是指看不見的心理活動,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法力、阿賴耶。

    業力導致“神聖意識”的能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在任何心理或藝術思想中“接收”和分離(即“思考”),傳遞(即“行動”)和儲存各種感受。 從心的開始,妄想的分離,到阿賴耶的意識的過程。

    也就是說,業力的種子被深深地埋藏著,無論它們經歷了多少次生命或億萬年。 這種業力種子在因果連續體的過程中成熟,並且由於自我,它繼續生存和死亡。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18

    一句話。 六祖:“佛法在世上,不在世間,世間求菩提,如兔角。 “那些對禪宗道家有希望的人,除了'天下、人生、人生、心'之外,還有乙個平衡的群體。 ”

    慧忠禪曾經有過紫供(僧官)說:

    拜佛多年,什麼是“佛”? ”

    紫不假思索地說:“佛陀是開悟的。 ”

    惠忠禪走了一步,道:“佛扇? ”

    紫不以為然,忍著反惠忠禪:“我成佛了,怎麼會迷路呢? ”

    既然你不迷惑,什麼是開悟? ”

    慧忠禪的盤問,紫拜可以。

    在另乙個場合,在《四易梵天》的註解中,惠中禪說:

    那些注釋經典的人必須能夠適應佛陀的心,佛陀的上述原則和契約生活,然後才能被任命。 ”

    子布答道:“你不行,我該怎麼辦? ”

    惠中禪後,他讓侍者裝滿一碗水,在水中放了七粒公尺,在麵條碗裡放了一根筷子。 紫色崇拜是什麼意思?

    紫色不知道,但是。

    慧忠謙卑道:“你我都不明白我的意思,我們怎麼能符合佛心呢? ”

    慧中禪的水飯碗筷,已經明了佛法不活著,活著又有什麼用呢? 紫色供奉著佛陀的生命,佛陀的心。

    六祖:“佛法在世上,不在世間,世間求菩提,如兔角。 “盼望禪道人,墨”天下、人生、早轎人生、心“,還有別的東西。

相關回答
15個回答2024-08-06

佛教對心靈和自然有許多不同的含義。

主要有:1有時,心和性是同乙個含義。 >>>More

16個回答2024-08-06

就是把心控制在乙個地方,專心致志地看乙個場景,不讓分心。 不受干擾,專有名稱。

9個回答2024-08-06

把自己花在他身上,超越一切痛苦和涅槃。

8個回答2024-08-06

1.將油放在鍋底用大火加熱,將混合好的肉放入快速翻炒一分鐘,炒好時必須均勻油炸,注意翻轉,然後迅速啟動鍋,放在盤子上備用。 洗鍋。 >>>More

5個回答2024-08-06

你總是太心軟,太心軟,你乙個人在**眼淚中直到黎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