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中國的外交實力太弱,不得不依附於蘇聯。 這主要是因為新中國剛成立時政權還很不穩定。 直到韓戰。
此後,美國對中國構成的威脅基本消除,中國才有資本走上真正獨立的道路。 59年,它與蘇聯鬧翻,到60年代,中國和蘇聯的關係不好。
此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基本走到了盡頭。
-
簡單來說,他只是出來混,根基薄,實力小,想找個強老闆做靠山。
你找了一群大佬,萬一出了什麼事,誰來幫你? 當你尋求幫助時,每個人都來找你。
-
首先,新中國選擇了走獨立自主的道路。 獨立之路意味著新中國不會依賴任何國家,也不會受制於任何國家,這與美國在亞洲的戰略背道而馳。 同時,西方國家利用不平等條約在近代在中國享有的各種特權將被廢除,西方國家將對中國懷有敵意。
第二,新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中國與敵視社會主義的西方國家合作的可能性並不在背景中。
第三,新中國正在走向國際社會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採取敵對立場,拒絕承認新中國。 蘇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天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於1949年10月3日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第四,經濟因素。 由於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黨的腐朽統治,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三年內戰的破壞,國民黨從大陸撤退時的掠奪和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整個國民經濟是一團極其落後的爛攤子,漏洞百出。
面對如此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國新政權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恢復經濟,改善民生,贏得人民的信任,鞏固新生的政治力量。 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完全依靠新中國自身力量實現上述目標仍然困難,需要獲得國際社會的資金和技術援助。 但是,美國對新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禁運政策,蘇聯願意給予中國經濟和技術援助。
此外,蘇聯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多次幫助中國共產黨,而美國等西方國家長期奉行敵視和破壞中國革命的政策。 這使得中國新政權難以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建立信任。
基於上述因素,新中國成立之初,新中國選擇與社會主義國家合作,與社會主義蘇聯結盟,實行“一邊倒”的社會主義、倒蘇外交政策,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
希望,謝謝。
-
哈哈,是的,等待答案、、、
-
你是山東財經大學的嗎? 我們在中期對中國外交的考察中就有了這個問題,我也在尋找答案
-
“一邊倒”原則是近代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經驗總結的產物。
中國共產黨人在認真總結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中國革命要取得勝利,鞏固勝利,就必須轉向社會主義陣營。 實踐也證明了“片面”政策的正確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美帝國主義不甘心在中國戰敗,繼續支援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妄圖捲土重來。
它極力阻止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在外交上承認中國,對中國實施經濟封鎖和禁運,進而公然擴大對朝鮮的侵略戰爭,威脅中國的安全。 當時,只有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向新中國伸出了友誼之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四年來,中國同蘇聯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簽訂了110多種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特殊協定和議定書,與其他國家締結的協定只有20、30項。
因此,當時有可能從社會主義陣營之外獲得援助。 中國同蘇聯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簽訂的條約和協定,在鞏固革命勝利的成果,在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和扼殺新中國的陰謀,在恢復和發展中國國民經濟方面,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及維護遠東的和平。
-
新中國總的外。
溝通的原則是獨立與和平共處。
具體的外交政策分為幾個階段: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中國的外交政策是“重新開始”、“打掃衛生、招待客人”、“一邊倒”。
20世紀60年代,從“一邊倒”調整為“兩拳打人”。
從70年代到20世紀初,這是一種“單線”外交戰略,主要目的是對抗蘇聯霸權主義。
20世紀80年代,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保持獨立和自決,不與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
20世紀90年代,中國採取了“守光、默默無聞、有所作為”的政策和立場。
今天,我們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今天,我們堅持大國為關鍵、周邊國家優先、發展中國家為基礎、多邊主義為舞台的外交布局。
-
三、試題分析:中蘇關係開始惡化
50年代後期,中美關係。
DAO的改進始於70年代初,AB項與題幹的中當前專業化不匹配; 中國的意圖是維護國家利益,發展同其他國家的關係,而不是推動亞非社會主義革命,不包括d項;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誌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開放性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動以及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
“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為確保新中國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使中國有了強大的盟友,保證了新中國的安全不受侵犯。 “這次締結的中蘇條約和協定,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中蘇之間的友誼,使我們有了可靠的盟友,有利於我們放下國內的建設工作,共同應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為世界和平而奮鬥。
“片面”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給新中國帶來了經濟利益。 蘇聯和東歐系統地、全面地協助我國進行經濟建設。 1950年,中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份額佔中國對外出口的26%,但到1953年,這一比例迅速上公升到76%。
五年內,我國工農業生產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僅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而且在交通、建築和商業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民經濟體系開始形成。
當然,“一邊倒”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新中國造成了損失。 中國與蘇聯結盟的道路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順利,結盟的好處不太可能一勞永逸地實現。 後來談到莫斯科談判時,他承認他必須做出妥協才能讓蘇聯簽署條約。
根據中蘇條約規定的援助條件,中國從蘇聯獲得的所有援助都是有代價的。 作為交換,中國向蘇聯提供了礦產和農產品,以及大量外匯。 中蘇同盟要求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與蘇聯高度一致地採用蘇聯模式,這導致中國過度依賴蘇聯的技術和資本,以至於蘇聯隨後撤出資本和專家,給新中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歷史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完成了它具體的歷史任務,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使我們在國家建設的道路上走了許多彎路。 實踐證明,“一邊倒”的戰略並不完美,有很大的侷限性,但在當時確實是乙個合乎邏輯的戰略選擇。
[5]當時做出的“一邊倒”選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特殊歷史環境,也是中共領導人面對複雜形勢所能做出的最佳選擇。
-
1.從目的上看,要捍衛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
2.從中美關係角度看。
二戰結束後,美國從全球戰略出發,希望將中國變成美國的附庸,以遏制蘇聯。 全面內戰爆發後。 為了防止中國在共產黨贏得世界後成為蘇聯的附庸,美國出資搶劫,協助國民黨打內戰。
3.從中蘇關係的角度看。
“片面性”是獲得社會主義陣營援助的必要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強國就是蘇聯。
“地球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一項全球節能活動,倡導家庭和企業使用者在每年3月最後乙個星期六當地時間晚上20:30(2019年地球一小時將於3月30日晚上20:30)關閉不必要的電燈和耗電產品一小時,以表示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援。 >>>More
消除地方勢力對**的威脅,加強**的權利。
早在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為了分化項羽陣營,加強自身實力,就曾封韓信、迎步為王"不同的姓氏"。因為姓異的王不是劉邦的血統,而且是霸道的,所以在封建之後的歲月裡,他們都相繼被滅了。 >>>More
績效考核指標是用來衡量員工、團隊或企業的績效的,是績效考核的基礎。 績效考核指標通常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工作目標、工作計畫、工作完成情況、工作質量、工作效率、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等。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