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這裡檢視颱風的名稱。
-
根據JTWC的颱風命名表。
-
在台灣颱風命名國際規則頒布前,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同一颱風有不同的名稱。 為避免名稱混淆,世界氣象組織(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於1997年11月在香港舉行,決定由2000年1月1日起,採用亞洲式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
新的命名方法是預先開發的命名表,然後年復一年地按順序迴圈重複使用。 命名表中共有 140 個名稱。
它們由世界氣象組織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包括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南韓、泰國、美國和越南,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稱。
140個名稱分為10組,每組14個名稱按各成員國英文名稱字母順序排列,迴圈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同時保留原有的熱帶氣旋編號。
特點是:每個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 易於發音; 成員的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思; 成員們不會有困難; 不是商業機構的名稱; 名稱的選擇應得到所有成員的同意,如果任何成員反對,則該名稱不能用作颱風名稱。
颱風結構
颱風是乙個深部低氣壓系統,中心氣壓非常低,在下層向中心明顯收斂,在頂部向外發散很大。 如果水平切割颱風,可以看到從中心到向外有三個不同的區域:颱風眼區域、雲壁區域和螺旋雨帶區域。
颱風眼帶:非常奇特,風力很小,天氣晴朗,平均直徑40公里,在場的海員幽默地稱颱風眼為颱風的“天堂”。
雲牆區域:颱風眼周圍的雲牆區域寬數十公里,高十多公里,又稱眼牆。 這裡雲牆高聳,狂風呼嘯,大雨傾盆而下,海面翻騰,天氣最糟糕。
螺旋雨帶區:雲牆外是螺旋雨帶,這裡有幾個雨(雲)帶呈螺旋狀,以眼壁為輻合點,雨寬從幾十公里到幾百公里,數千公里長,雨帶會經過陣雨落下的地方, 有大風天氣。
-
颱風名稱是預先確定的,因為1997年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可以用亞洲風格命名,所以它們被稱為颱風。
自2000年1月1日起,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14個國家和地區分別給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名稱賦予了10個名稱,共計140個名稱,形成乙個命名表,然後迴圈重複使用。
在新聞報道中,我們經常看到衛星雲影象,沿海地區有逆時針旋轉的巨大雲層。 從天上往下看,颱風中間有乙隻黑色的“眼睛”,這叫颱風無爛眼,無風無雨,雲輕風輕。 眼睛周圍是連續的閉合雲區,然後向外是螺旋狀的雲帶,會產生不同強度的風和雨。
-
它由世界氣象芹菜組織共同命名。
01. 颱風命名表。
現在使用的名字很少了,大多使用動物、植物、食物等名稱,有些名稱是某些形容詞或美麗的傳說,如玉兔、悟空等。 “杜鵑”這個名字是由中國提供的。 就是我們熟悉的杜鵑花; “Korovang”是柬埔寨提供的一棵樹的名字:
“Morakot”由泰國提供,意為翡翠:“Ibudu”是菲律賓的名字,意思是將雨水從屋頂排到排水溝的煙囪或水管。
根據規定,無論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是增強還是減弱,第一鏈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都保持不變。 例如,0704號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查庫颱風在英文中都被稱為“man-yi”,在中文中被稱為“Wanyi”。 為避免多位譯者造成不必要的混淆,**中國氣象台、中國香港天文台、中國澳門氣象地球物理臺已相互協商。
一套統一的中文譯本已經建立。 這些名字大多來自東道國和地區的著名傳說。 中國提供的名稱是:
龍王“(已刪除)、”玉兔“(已刪除)、”銀杏“、”風神“、”杜鵑“、”海馬“(已刪除)、”悟空“、”海燕“(已刪除)、”波塞冬“、”電母“、”海棠“、”白鹿“、”花木蘭“、”海葵”。
02. 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
1.常年高溫。
在雲南和印度南部的西雙版納,北部的高山和高原阻擋了冷空氣向南入侵,因此冬季半年的氣溫相對較高。
2.旱季和雨季明顯。
在乾燥的東北季風控制下,冬季降水稀少,氣溫是一年中最涼爽的時候,平均濕度往往在50-75%之間,是旱季。 在夏季的上半年,由於北半球的太陽已經開始公升溫,是一年中最熱的半年,西南季風到來後,很容易產生各種滯留鋒,經常有海洋產生的熱帶氣旋,下午熱對流產生的雷陣雨, 降雨量明顯增加,不時有暴雨,此時平均濕度一般在75-100%之間,使人感到濕熱,這是炎熱潮濕的雨季。
-
颱風名稱是預先確定的,自1997年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第30次會議以來,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可以以亞洲風格命名,因此颱風的名稱。
颱風名稱是預先確定的,颱風委員會命名名單共有140個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三個地區和11個成員國提供,依次為柬埔寨、中國大陸、朝鮮和香港。 預先建立的命名列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迴圈使用。
世界氣象組織(WMO)於1997年在香港舉行的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可以以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因此將Channachun命名為颱風。
2000年,決定採用新的命名方案,並建立了乙個新的命名表,每個國家和地區有10個名稱,數字的前兩位數字是年份,最後兩位數字是風暴產生的順序。
-
1.颱風一開始沒有統一命名,同乙個颱風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名稱。 後來,為了防止混亂,加強台灣防務合作,1997年,世界氣象組織組織召開了一次西太平洋附近14個國家和地區的會議,共同命名了颱風。
2、颱風名稱不是在有颱風時取的,而是事先確定的。 颱風委員會命名名單包括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南韓、泰國、美國和越南提供的140個名稱。 命名表按順序命名並回收。
-
01 颱風名稱不是颱風時給出的,而是事先確定的。 颱風委員會命名名單包括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南韓、泰國、美國和越南提供的140個名稱。 命名表按順序命名並回收。
中國提供的名稱有:“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波塞冬”、“電母”和“海棠”。
2000年,總共使用了23個名字,從“Davi”開始,到“Suli”結束,2001年,從第24個名字“Cimaren”開始,在某個年份使用命名表的姓氏“Sula”之後,使用了名字“Davi”。
颱風是赤道以北和日期變更線以西的亞洲和太平洋國家或地區的熱帶氣旋的分類。 在氣象學上,世界氣象組織(WMO)將持續風速為12節或以上(即64節或以上,公尺/秒或以上,或每小時118公里)的熱帶氣旋定義為颶風或其他本地同義詞。
颱風四友起源於熱帶海域,那裡的溫度很高,大量的海水蒸發到空氣中,形成了乙個低氣壓中心。 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的移動,進入的空氣也會旋轉,形成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 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形成颱風。
從廣義上講,“颱風”一詞並非熱帶氣旋強度。 在台灣、日本及其他地方,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界定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及颱風)被稱為中心持續風速為公尺/秒或以上的颱風。 官方稱“颱風”一詞甚至直接指熱帶氣旋本身。
第一次給颱風命名是20世紀澳大利亞預報員Krimhenlange,目前給颱風命名的方式是從颱風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做乙個命名表。
颱風都有乙個名字,比如14號颱風“雲娜”,現在是“阿玉”,颱風是怎麼命名的? 颱風的第乙個名稱始於一些歐洲國家,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初,儘管當時它們是隨意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