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這種藥太便宜了,醫院的**也低,全科醫生不開處方,因為沒有佣金,藥房不賣,因為沒有利潤,所以不會經常看到,樓上說它降血脂什麼的,不光是這樣的作用,現在的醫學界就是在誤導病人, 讓你買一些**藥,對於一般不了解內情的病人來說,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有時候用**藥的時候,感覺用了好藥後,心裡會好起來。
-
阿司匹林這個詞的音譯。
英文名稱:aspirin
其他名稱:乙醯水楊酸、乙醯水楊酸。
適應症:阿司匹林是常用最多、長期服用最多的解熱、鎮痛和消炎藥,能抑制體溫調節中樞的前列腺素合酶,減少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和釋放,從而恢復體溫中樞的正常反應性,擴張外周血管和出汗,使體溫恢復正常。 本品還具有抗炎、抗風濕作用,促進人體內合成的尿酸排洩,對抗血小板聚集。
適用於緩解關節炎、神經痛、肌痛、頭痛、偏頭痛、痛經、牙痛、喉嚨痛、感冒、流感等中度疼痛。
禁忌症:1)有特異質性疾病、過敏史或哮喘者禁用。
2)孕婦盡量禁止使用。
3)10歲以下患流感或水痘的兒童不宜使用本品,因為偶爾會誘發瑞氏症候群(症狀為肝損傷、肝腦昏迷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4)有出血性潰瘍病或其他活動性出血者禁用。
5)禁止血友病或血小板減少症患者。
相互作用: 1)本品與其他水楊酸類藥物、雙香豆素類抗凝劑、磺胺類降糖藥、巴比妥類藥物、苯妥英鈉、甲氨蝶呤合用時,可增強其作用或毒性。
2)本品與糖皮質激素合用時,可加重消化道出血。
3)本品與鹼性藥物(如碳酸氫鈉)合用,可促進本品排洩,降低療效。
4)本品可顯著降低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的血藥濃度,不宜兩者合用。
5)本品與對乙醯氨基酚大量使用,長期使用,可能引起腎臟病變。
不良反應:一般用於退熱鎮痛藥的劑量不易引起不良反應,但長期大量用藥較易發生。 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更常見,較少見或罕見的是消化道出血或潰瘍引起的潰瘍、支氣管痙攣性過敏反應、過敏和肝腎損害。
注意事項: 1)有特定體質的人容易對本品過敏,引起皮疹、血管性水腫、哮喘等過敏反應,其中哮喘最為常見。
2)對於年老體弱者,退燒時宜小劑量服用,避免大量出汗引起的虛脫。
3)本品不宜在飲用後服用,否則易因損害腎黏膜而引起出血。
4)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慎用或不用。如有必要,應與抗酸劑或腸溶片一起服用。
5)痛風、肝腎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壓者慎用。
6)哺乳期婦女慎用,因為大量長期使用會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
劑型和用法用量:片劑、水溶性片、腸溶片、栓劑、製劑、緩釋片、複方。
-
它被稱為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於 1898 年推出,並被發現具有抗血小板凝血作用,這導致人們對阿司匹林重新產生了興趣。 阿司匹林和其他水楊酸衍生物與聚乙烯醇和醋酸纖維素等羥基聚合物熔融酯化而聚合,所得產品的抗炎、解熱和鎮痛效能比游離阿司匹林更持久。
1899年,它被德萊塞引入臨床實踐,並被命名為阿司匹林。 根據文獻,阿司匹林的發明者是德國的費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但猶太化學家阿圖爾·艾辛格格林(Artur Eichinggreen)在這項發明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Artur Eichengreen 的淒美故事發生在 1934 年至 1949 年之間。
-
阿司匹林的結構式如下圖所示。
阿司匹林也可以稱為乙醯水楊酸,顧名思義,左邊的水楊酸和右邊的乙醯基是阿司匹林的標誌。 含有羧基且呈酸性,酯鍵可水解生成水楊酸,羧酸是必需的結構藥效團,是環氧合酶(COX)的不可逆抑制劑。
它可以是解熱、鎮痛、消炎、綜合,小劑量也可以對抗血栓形成,所以有胃病的患者要慎重。 避免用於有凝血障礙的患者,例如嚴重肝損傷、低凝血酶原血症和維生素 K 缺乏症。
-
阿司匹林由水楊酸乙醯化而得,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
製備方法為:
在反應罐中加入醋酸酐(物料量為水楊酸總量的倍),然後加入三分之二的水楊酸,攪拌公升溫,在81 82反應40 60min。
冷卻至81 82,保溫2h。 經檢查游離水楊酸合格後,冷卻至13,結晶過濾,水洗淨乾燥,用65-70氣體乾燥,得乙醯水楊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