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郵局收到的電報表格上正確詳細地填寫收件人的姓名和位址。發給城市居民個人的電報,應當詳細寫明街道總名稱、道路名稱、門牌號和收件人姓名; 傳送帶有代號的工廠電報,該電報應用漢字書寫或詳細用電子程式碼書寫,以免與電報混淆**; 將收件人的位址替換為部隊代號,數字代號後應寫上“部隊”一詞; 使用郵政信箱代替收件人的位址,郵箱號碼後應寫上“郵箱”字樣,並寫上收件人姓名。
2)在第二欄(電報內容和簽名欄)填寫電報草稿的內容,因為電報是按字數收費的(每個字收費七毛錢),所以電報的語言要簡潔明瞭,如果能用乙個字表達清楚,就不需要用幾個字, 但也要防止用太少的字數,導致電報內容不明確,造成收件人誤解和延誤。訊息從左到右橫寫,漢字用小方塊書寫,沒有標點符號。 在郵件的末尾,應正確書寫發件人的姓名或隸屬關係。
發件人可用。
填寫第乙個和第二個單詞作為收件人自己的自稱,例如:“母親”、“兒子”等。
3)發件人的姓名、詳細位址和**號碼應填寫在電報的最後一欄。本欄目內容供郵局查及聯絡,不拍照,故不收取任何費用。
完成上述格式後,寄件人可以將電報交給郵局工作人員列印。 如果寄件人住在離城鎮很遠的地方,他可以委託郵遞員代他做。 還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寄件人遇到特別緊急的事項,他可以要求郵電局職員傳送緊急電報,但需額外付費。
電報應用墨水筆書寫,字跡必須工整清晰,以免誤譯、誤時、誤資訊。
-
古人主要使用以下方式傳遞資訊:飛鴿、烽火台、快馬、密碼、手語、字母、旗幟等。 資訊的形式很簡單,就像寫一封信一樣。
-
1 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電信史上光輝的一頁。 在美國國會的大廳裡,莫爾斯親自按下了電報機上的按鈕。 隨著一連串的滴答聲,資訊迅速通過電線傳輸到數十公里外的巴爾的摩。
他的助手以明確無誤的準確性翻譯了這條資訊。 莫爾斯電報的成功在美國、英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引起了轟動,他的電報很快風靡全球。
-
電報:第一條電報線路於1871年出現在中國。
烽火:自商周以來,中國陸續在邊境上架設烽火台,最著名的事件是周佑王的烽火戲太子。
-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輸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有資訊傳遞的記載。
騎馬經過稱為驛站,這是一種早期有組織的交流形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取自嘉峪關魏晉壁畫墓葬,驛使手持簡紙,驛馬在空中四足,速度快。 1982年,以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為主題圖案製作小郵票,說明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後傳系統。 特別是漢代,所傳遞的文書是按等級劃分的,不同等級的文書要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由專人、馬匹來傳。 這些檔案的收發必須登記,並註明時間以明確責任。
隋唐時期,郵政業發展空前。 唐朝的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設有郵站約30裡。 據《唐六經》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驛站1639個,專門從事驛站服務的人2萬餘人,其中驛兵1.7萬餘人。
驛站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型別,每個驛站設有驛站,配備驛馬、驛驢、驛船和驛場。
在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確規定,陸驛快馬每天走6個驛站,即180裡,然後每天走300裡,最快的需要每天500裡; 步行者每天行駛 50 英里; 逆流航行時,河流行進 40 英里,河流行進 50 英里,其他行進 60 英里; 順流而下時,總是 100 到 150 英里。 詩人岑深在詩《初期龍山路上的人物審判》中寫道:“一柱一柱,柱間如星流; 平明送咸陽、簾子、龍山頭”。 在這裡,他將驛馬車比作流星。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樊陽叛亂。 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唐玄宗不到6天就知道了訊息,傳輸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裡。 由此可見,唐代郵政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所有的官方檔案和信件都被統稱為“快遞”,出現了“快遞店”。 快遞驛馬的項圈上繫著乙個銅鈴,在路上馳騁時,白天敲鐘,晚上起火,被殺的人不負責。 為馬匹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白天和黑夜。
南宋初年,反金將軍岳飛被宋高宗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十二枚金牌。
此外,還有鈴鐺和鼓聲、烟花、鴿子、旗幟、狼煙等方式來傳遞資訊。
-
電報的原理。
人類以電磁波為載體,可以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氣處理技術進行遠距離的傳輸和交換資訊。 電報通訊於1837年由美國莫爾斯人首次成功試驗。
其基本原理是:根據出現的頻率對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進行排序,然後用點和筆畫的組合來表示這些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使頻率最高的符號具有最短的點和筆畫組合; “點”對應短電脈衝訊號,“行程”對應長電脈衝訊號; 這些訊號被傳輸到對方,接收器將短電脈衝訊號轉換為“點”,將長電脈衝訊號轉換為“劃痕”; 基於這些點組合,解碼器可以翻譯成英文字母,從而完成通訊任務。
有關詳細資訊,請參閱。
-
在中國古代,為了傳遞軍事情報,人們曾經設定了烽火台,用火和菸來傳遞資訊。
-
在19世紀法國作家儒勒·韋爾(Jules Verre)的科幻小說《神秘島》中,介紹了一種用原始工具製造伏特電池的方法,當時這種工具沒有計算機,並用於驅動電報(也是自製的),尼摩船長在臨終前用它來學習。
-
先找到歐燁子,大磁鐵。
然後拋光石轉子,在石材上做乙個通孔槽,倒入鐵水,將磁鐵放在石材的頂部和底部。
將轉子留空。 由石墨製成的連線件與轉子接觸。
為石頭做乙個手搖手柄,你就可以開始了。
-
閉上眼睛,做乙個夢想,你就可以在夢想中實現它。
問這種問題有什麼意義嗎???
-
你指的是古代的哪個時代?
如果是沒有冶煉技術的古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只有在有冶煉技術的古代才能製造出來!
-
電報通訊於1837年由美國的莫爾斯首次成功試驗。
硝石冰法。
硝石製冰方法最早出現在唐代。 如前所述,唐代人口急劇增加,儲存冰塊的方式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夏季需求,因此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增加冰塊的數量。 >>>More
中國古代沒有眼鏡,學生和老年人患有近視、衰老或散光,不能讀寫,唐代詩人杜甫也不例外。 它一定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最早的眼鏡記載是在明代萬曆年間,田奕興的《柳清經》第二卷: >>>More
根據一些史料記載,月餅不僅是烤的,也是蒸的。 首先,在餅粉(一種以公尺粉為原料)中加入糖,攪拌均勻,然後用“銅捏”壓實。 “銅針”是一種由銅製成的模具,圓形,製作的麵餅非常規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