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羅 威爾遜的角色故事

發布 科學 2024-05-05
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伍德羅·威爾遜個人資料: 姓名:伍德羅威爾遜;

    出生時間:1856-1924;

    標題:美國第 28 屆**;

    國家/地區: 美國;

    個人情況:威爾遜是美國“學術地位最高的人”,曾在多所大學任教,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八年,並撰寫了許多書籍。

    伍德羅·威爾遜於1856年出生於維吉尼亞州。 他的父親約瑟夫·威爾遜(Joseph Wilson)是一名大學教授。 威爾遜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任教多年。 1885年,他和艾倫在一起。

    路易斯·艾克森結婚了。 他有三個女兒。 艾倫於1915年病逝。 威爾遜於1915年與伊迪絲·高爾特(Edith Galt)結婚,沒有孩子。

    1910年,威爾遜當選為紐澤西州州長。 1912年,他實現了民主化。

    ** 候選人提名,擊敗西奧多·羅斯福。

    贏。 他在離開學術界後不久就進入了白宮。

    就是美國,在上台前在政界的時間最短。 在他八年的任期內,他實施了改革,取代羅斯福成為漸進式改革的旗手。 它主張控制“民營企業壟斷”,並採取了多項改革措施。

  2.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威爾遜是政治學博士和政治學教授,擁有 25 年的學術生涯。 他還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博士。

    他是美國受教育程度最高、成就最高的人(9 本書和 23 篇文章)。 他開創了在國會宣讀國情咨文的先例。 1918年1月8日,他在國會發表了著名的“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因此被稱為“人類自由宣言”的“十四點”,也被稱為“威爾遜主義”。

    隨後於 1919 年 4 月 28 日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 他是第乙個在白宮舉行新聞發布會的人,也是第二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1913年,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恢復了親自發表國情咨文的做法,這是華盛頓和亞當斯在100多年前開創的。 他開玩笑地說:“讓你的資訊由**閱讀可能比讓店員讀好要好得多。 這位以倡導“國際聯盟”和“聯合國前身組織”而聞名的兩屆領導人利用這個機會發表了一系列以國內政策為重點的演講。

    威爾遜親自宣讀國情咨文的決定是有先見之明的。 當時,美國正處於電子大革命的前夕,很快,二戰後出現的廣播和電視將**帶入了美國人民的家中。 雖然大多數美國人沒有聽到威爾遜的聲音,但他的形象已經通過無聲的新聞片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1914年,伍德羅·威爾遜**宣布“母親節之母”安娜·裡斯文·傑文斯夫人的生日為“美國全國母親節”。 從那時起,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都會慶祝母親節,以紀念傑文斯夫人在內戰結束後為與家人團聚所做的努力,她統一了北方和南方的工作,她的工作向歷史上所有美國母親致敬,並將繼續受到尊重。 但這個節日的主要部分是感謝被尊為“國家之母”的安娜·裡斯文·傑文斯夫人。

    威爾遜**要求在母親節那天在每座公共建築和每戶家庭都懸掛美國國旗,他說這是公開表達我們對全國所有母親的尊重和愛。

    如果慶祝母親節約能源在提醒母親們的責任方面發揮了哪怕很小的作用,那麼這一天對家庭和整個社會也有好處。

    威爾遜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學術成就最高的人,不是因為他一生寫了十多本專著、幾十篇文章,也不是因為他曾經獲得過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頭銜,而是因為他從學術和教育的角度,正式確立了國際政治作為一門獨立政治學科的地位, 並首次提出了與西方列強針鋒相對的理想主義政治觀,主張用武力解決問題,至今仍被許多人視為經典。

  3.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生於1924年2月3日),美國第28任總統**。 十幾歲時就對政治著迷,三屆英國首相威廉·尤特·格萊斯頓是他欽佩的英雄。 威爾遜16歲進入戴維森學院,29歲獲得博士學位,30歲開始在大學任教。

    1902年出版的《美國人民史》被認為是他的最高學術成就。 同年,威爾遜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校長。 他於1909年當選為紐澤西州州長。

    1912年,由於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和威廉·塔夫脫(William Taft)之間的競爭,他當選為民主黨人,後者分散了共和黨的選票。 1883年,伍德羅·威爾遜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院,三年後獲得歷史和政治學博士學位。 **博士為“議會制度**”:

    國會政府:美國政治研究。 畢業後,他在布林莫爾學院(1885-1888)和衛斯理大學(1888-1890)擔任學術職務。

    威爾遜是唯一一位擁有哲學博士頭銜的美國人(法學博士除外),也是唯一一位曾在紐澤西州擔任公職的美國人,威爾遜當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相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