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戰爭時期。 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作曲、作詞:廣偉然
它創作於1939年3月,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華民族。
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展現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日英勇的場面,勾勒出一幅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抵抗侵略者的壯麗景象。
簡介:1938年底,詩人廣偉然率領第三抗敵劇隊渡過黃河宣傳抗戰,受到黃河不屈不撓的精神啟發,開啟了他構思和創作《黃河大合唱》歌詞的序幕。
1939年,廣偉然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八句歌詞,再由作曲家冼星海作曲編排,成就了中華民族史詩中最動人心弦的音符——《黃河大合唱》,同年4月13日在延安“陝北公辦”禮堂首演,場面空前。 這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史詩經典迅速傳遍全國,成為全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號角。
-
《黃河大合唱》的作曲家是1939年創作音樂的冼星海,《黃河大合唱》也成為千古絕世之音。
冼星海,原名黃勳、孔宇。 祖籍廣東番禺(今廣州市南沙區蘭河鎮),出生在澳門。 他是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被譽為“百姓家”。
《黃河大合唱》由《序曲》(管弦樂)、《黃河船夫之歌》(混聲合唱)、《黃河頌》(男獨唱)、《黃河之水從天而來》、《黃水歌謠》(女聲合唱)、《河邊對話》(二重唱、圓唱)、《黃河怨》(女聲獨唱)、《保衛黃河》和《咆哮! 《黃河》(混合合唱)由八個樂章組成。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學**傳教學院,師從作曲家蕭有梅和俄羅斯小提琴教授托諾夫。 蕭有梅特意安排他抄曲,做圖書管理員,以彌補生活費。
1927年,蕭有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創辦了國立**學院,次年,冼星海從北京來到上海考入國立**學院,主修小提琴和鋼琴,學習理論作曲,並在學院雜誌上發表《普遍**》一文。
1935年5月,當冼星海即將從巴黎**學院畢業時,杜卡教授突發病逝世,冼星海不得不結束高階作曲班的學業,他也急於回國,於是在朋友的幫助下乘坐免費貨船回國。 在法國的五年學習和生活期間,冼星海深入研究了西方的現代作曲技法,豐富了自己的修養,拓寬了藝術視野。
冼星海的**美學風格:
冼星海的審美思路非常豐富,創作技巧多樣。 他利用在國外學到的作曲理論和技巧,創作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音樂,形成了自己的創作特色和風格。
他一方面強調藝術的真性,另一方面強調真善結合產生的藝術美,在藝術實踐中追求真善美的統一。
冼星海一貫強調“普世**”,強調藝術性、意識形態性和大眾性的結合,強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 他的這些理論和實踐,不僅在過去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1939年5月,作詞由冼星海作曲,廣蔚然作詞,《黃河大合唱》首演成功。
-
《黃河頌歌》的作者是冼星海。
冼星海,原名黃勳、孔宇,是中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活動家、教育家,聶耳之路的繼承者,素有“人民之家”之稱。
1926年和1934年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傳播學院、上海國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 他是中華民族新事業的開拓者,創作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9月18日大合唱》等廣為傳唱的歌曲。
仙星海的**創作特色
1.冼星海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與政治鬥爭有關,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2.群眾歌曲用鮮明而優美的節奏和寬廣的旋律來表達勞動人民和革命工作者的熱情。
3、抒情歌曲,形式和結構更加複雜,激情奔放的旋律與舒展的節奏和寬廣的音調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抒情風格。
4.在大型聲樂體裁方面,十分強調典型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對比性,風格和結構的內在聯絡,以及集中統一的交響樂發展原則。
冼星海是新中華民族的開拓者,他一生創作了200多首歌曲,四部合唱、歌劇、交響曲等,是乙個非常有才華的大家族。 先後創作過《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康塔塔》《黃河大合唱》《9月18日康塔塔》等作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