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的恐龍是什麼樣子的。
-
恐龍如下圖所示:
恐龍的種類很多,所以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 肌肉發達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巨大的身體是一些非鳥類恐龍。 它們主要棲息在湖濱平原(或沿海平原)的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Richard Owen)研究了幾塊蜥蜴骨骼化石,他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的,並將它們命名為恐龍,意思是“可怕的蜥蜴”。
恐龍形態特徵:
對於大型草食性恐龍來說,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 他們的腿骨又大又強壯,大到足以承受巨大的身體。 同時,它們進化出一種巧妙的結構,可以在不削弱其強度的情況下減輕其他骨骼的重量。
體型較小、移動速度快的恐龍進化出一種在現代動物身上也能看到的特徵:薄壁骨骼。 骨頭類似於空心管,外壁薄薄的,由沉重的骨頭組成,骨髓要輕得多。
快速移動的草食性恐龍,如橡樹龍,有這種薄壁的長骨。 我們可以假設這個骨架是為了減輕重量,從而在逃離捕食者時獲得更快的速度。
-
有很多方法可以看起來像強壯的恐龍。
-
不同種類的恐龍會有不同的外觀。
大多數恐龍比大型蜥腳類恐龍小得多。 現有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體型在整個三疊紀、早侏羅世、晚侏羅世和白堊紀時期各不相同。 大多數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 100 到 1,000 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食肉動物大多在 10 到 100 公斤之間。
恐龍的重量估計大多在 1 到 10 噸之間。
根據倫敦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項研究,恐龍的平均體重約為 100 公斤,而新生代哺乳動物的平均體重在 2 至 5 公斤之間。
從現存狀況良好的骨架來看,最高、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 1907 年至 1912 年間在坦尚尼亞發現了長頸龍的化石。
在柏林洪堡博物館展出的一群體型相似的個體的骨骼模型高12公尺,長12公尺,預計重達30至60噸。 最長的恐龍是27公尺長的梁龍,於1907年在美國懷俄明州被發現,現在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
-
不同種類的恐龍看起來不同,如下所示:
1.長頸龍。
通常長 25 公尺,與其他腕龍一樣,長頸龍的前肢比後肢長,脖子高高舉起。 長頸龍有鑿齒,適合咬植物。 它的頭骨有許多大孔,可以減輕頭骨的重量。
與它的體型相比,長頸龍的頭要小得多,牙齒只有300立方厘公尺左右。
2.霸王龍。
霸王龍是霸王龍科中最大的一種。 體長約為公尺。 平均臀部高度約為4公尺。
最高臀高可達公尺左右,最高頭部高度近6公尺。 平均重量約9噸(生態平均約一噸),最重噸位,頭長約一公尺。 咬合力一般在9萬牛頓到12萬牛頓之間,嘴巴的最大末端可以達到20萬牛頓左右,也是最厚的肉食性恐龍。
3.翼龍。 <>
翼龍是最早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翅膀來源於位於身體兩側和四個翼指骨之間的膜。 早期的物種有長而有齒的下顎和長長的尾巴; 後來的物種尾巴明顯縮短,沒有牙齒。
4.三角龍。
三角龍是一種中型四足恐龍,全長7-9公尺,高公尺,重噸。 它們有乙個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個角,讓人想起現代犀牛。 他們以 1887 年以後發現的大量部分骨骼標本而聞名。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關於它們的三個角和頭盾的功能一直存在爭議。
5.異齒龍。
異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其背部高大的背帆,這也是某些盤狀物種(陀螺龍、Ianthesaurus、楔齒龍)的特徵。 帆可用於控制體溫,後帆的表面可以更有效地加熱和冷卻。 這種溫度調節很重要,因為它給了它更多的時間來捕獵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