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人物中公,原名李仲公,蒙古族湖北黃岡人,地質學家、教育家、家庭、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創始人,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優秀科學家,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父親, 2009年被選為新中國成立以來100個動人的漢字之一。
李思光於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1911年任湖北軍工業部部長; 1928年1月,被任命為**研究所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8年當選為**研究所院士; 1950年5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1年4月,他當選為世界科學家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他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長;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理事長; 1969年4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任科教組組長。
李思光創立了地質力學,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早年,他對家族化石及其地層意義進行了高超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在新的邊緣學科中確立了“地質力學”和“構造系統”的概念,並建立了地質力學學派。 本文提出了對新中國構造系統3個沉陷帶石油勘探前景廣闊認識,並提出了一種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測方法。
他從小就讀於父親李卓侯任教的私塾。 14歲那年,李中華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申請高等小學,在填寫報到表時,他誤把名字欄當成了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字,然後把“十”改成了“李”,又加上了“光”字, 並改名為李思光,從此被稱為“李思光”。
1904年5月,李思光自費赴日留學,進入東京弘文書院總務部; 同年12月,李思光結識了當時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現代民主革命家宋嬌仁,並由宋嬌仁介紹給在東京桂榮大學學習過程化學的馬俊武。 這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並毅然決然地剪掉了盤繞在頭上的長辮子,表明他是站在革命一邊的。
-
李思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惠龍山湘麓灣人,蒙古族。 開創了地質力學。 **研究院院士、中科院院士,以及後來李思光的名跡也被翻拍成電影。
中文名:李四光。
國籍:中國。
種族:蒙古人。
出生地:湖北省黃岡縣迴龍山湘路灣。
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1971年4月29日。
職業:學者、科學家、地質學家。
畢業院校:英國伯明罕大學。
主要成就:為中國甩掉了“窮油”的帽子。
為中國的原子彈製造做出了突出貢獻。
地質力學理論的建立。
為中國氫彈的成功研製貢獻力量。
代表著作:《地質力學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
原名:李鐘馗。
詞:鍾公。
李思光李思光最大的貢獻是建立了地質力學,從力學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和礦物分布規律,探索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徵,分析了我國的地質狀況,並表明我國陸地上一定有石油。 從理論上講,它推翻了中國石油貧乏的結論,肯定了中國石油儲存條件良好。 他認真聽了報告後,支援了自己的觀點,並按照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調查。 >>>More
李思光是湖北人,原名李中華。
1902年,李中華來到武昌,在湖北省教務處填寫了登記表。 可能是太緊張了,他錯誤地在名字欄裡填上了“十四歲”。 發現書寫錯誤後,他捨不得花錢再買乙個**,因為家裡窮,鬧事,他抬頭一看,看到前廳中間掛著的橫牌上“光是四桌”四個字。 >>>More